生本促我成长
lizimu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29
浏览

生本课堂强调教育要从师本走向生本,要求老师由一个课堂的主讲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适时的引导者。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往往是老师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们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希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事倍功半。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压缩讲解,学会抛砖引玉。

课堂上,教师如何恰当的抛砖引玉,这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我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做为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九课《秦统一中国》课文为例,在介绍秦王扫六合时,先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让学生先对秦统一六国的壮举有大致的认识,再自然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课,学生就会积极的深入挖掘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通过这种文献资料的引入,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在讲《开放与交流》的玄奘西行这一节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西游记》这一经典电视连续剧可是许许多多少年儿童追捧的剧目,对于初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谁不熟悉呢!这一问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剧中的内容吗?。学生脸上都现出不屑。看到这种情景我马上接着问:现实历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呢?。学生们的脸上现出愕然!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他们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着问:唐僧是不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了真经?。学生们都陷入了思索,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印在他们心中。这时候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玄奘西行的故事。理解贞观年间玄奘是独自西行的,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从印度取回了佛经,这一经历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无逊色,玄奘回国后还把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通过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这样的导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积极投入,同时还会产生浓浓的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勃洛波夫曾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巧设问题情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然就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

1、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学习;近代史中,对于国共两党进行的三大战役的学习等,我就借助路线挂图进行教学,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兼容性高的特点,把图片、影片、录像等史料重现,通过历史的原貌的重现,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开国大典时,我给学生放映了中国悲壮的近代历史简评,同时,放映了第一届领导集体走上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当时,全班的学生都震撼了,他们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3、插入历史故事、历史资料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有人称历史课是史话教学,可能有些偏颇,但也体现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我把当时民间传诵的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跟同学们一起分析。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述了奕山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四、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历史学科学习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的,是鲜活而又富有生命意义的。作为历史教师,教学中只有把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挖掘历史教材与现实社会的切入点,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这是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保证。如:学习《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时,我给学生看了很多当时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图片,跟着学生一起分析洋务运动的价值,洋务派自身存在的历史局限性的相关史料。在交流中,我抛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何认识晚清政府实行的洋务运动?如何理解新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加入WTO你怎么看?对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你怎么看?从对比中学生更加明确中国政府的做法是时代所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取得一个又一个经济战争的胜利。

       生本课堂,教师少讲不等于省略讲,放手不等于放任。反之教师更要明白讲什么,怎么讲,才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才能放心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还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成长和提高,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说明我们的生本课堂是适合的,今后我们还会切实发挥生本理念在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获得潜力的最大提高,未来我们一定会走的更稳更好。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