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lizimu发起了2019-07-26
3
回复
46
浏览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

     首先,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究学习提纲(即为课前预习准备的前置性研究)。这个自主探索提纲,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有血有肉、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到达知识的彼岸。自主提纲的设计要依据“疑”,因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同所有问题提出一样,自主提纲的提出前提也是“疑”。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这一课时,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来进行学习的。首先设计学习提纲: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那其他几项发明像印刷术、火药又是怎样发明的呢?2、雕版印刷术的原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介绍,进行复述,并模拟雕版印刷的制作和印刷过程。3、火药何时开始用于军事上?想一想古代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4、哪座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的设计巧妙在哪里?

     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梯次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探索,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再就是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发起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创新的学习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简单、低入、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遵循低入原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开放、多角度、易于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有易到难,有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历史课堂的有效引课”这一主题名称,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历史课堂教学引课的方法;二是指引课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是指通过引课环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很多初中历史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七年级刚开历史课时,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十分高涨,他们对历史实验充满了好奇,对历史课堂充满了期待。但随着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历史失去了学习的欲望,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历史课有了厌烦的情绪。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但其中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的引课环节,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和技巧。

     一段精彩、有效的课堂引入是一堂高效好课堂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老师们在课堂上巧妙的引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效的课堂引入,能使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再也熟悉不过了的古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走出传统的“讲授”历史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