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核心是学生,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选择性阅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利益出发,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生本化阅读教学,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阅读中认知和感悟,在阅读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生本教学分析
生本理念,是将学生拉到课堂中来,与教师进行配合教学,与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主场,也是学生自由发挥的主场,让学生自主构建适合他们的互动课堂。生本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的讲解,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讲解,同时带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生本教育理念并不把教育局限于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强调把教育深入到实践教学中,深刻体会教育的涵义。
二、生本阅读方法
生本理念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从而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阅读兴趣是影响学生阅读过程的关键要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在读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为理解奠定基础,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要让学生对阅读对象产生兴趣,不仅需要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基础,还需在引读方式上创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读中大胆提出问题,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社戏》的阅读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写社戏的目的是什么?的确,很多学生在读《社戏》中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但都没有提出来。此时,教师不妨以鲁迅《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中的话来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要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善良关系的追求,如此再去读课文,学生兴趣也就更浓了。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在读的方式上教师要注意创新,如可让学生小组进行比赛读、配乐朗读等。当然,读前提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不错方法。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时,可以以问题“为什么泥土会是甜甜的”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感受至爱的幸福。
(二)明确目标,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明确阅读目标,就是要在学生读前以目标为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知道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自主阅读效率。在阅读中明确的目标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初读过程中,如果缺少了目标,学生的读会过于盲目,效果不佳。相反,以明确的目标为引导,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读,效果会好很多。一般而言,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结合文本来预定教学目标。如记叙文一般要求学生在读中把握住事件的主要内容,而议论文则要把握住论点和论据,小说则要紧扣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同时要关注人物形象的刻画。例如,在《范进中举》的阅读中,首先在故事内容上,要向学生明确读中要把握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变化,其次是在人物形象分析上,要抓住胡屠户这一典型人物,对其语言和动作进行分析。在向学生明确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目标定做到太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结构,尽量兼顾中下层学生。对于七八年级学生而言,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本的基本内容是首要的目标,而重点句段的理解是关键。而九年级阶段的学生则要将目标提升一个层次,以重点句段理解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学会去体验和感悟。
(三)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真谛。要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就要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来提出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这样的阅读才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引导,而引导的关键在于运用正确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文本,在解决问题中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能力。一方面,围绕难点提出问题。如在《孔乙己》的阅读中,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学生在阅读中较难理解的,对此,教师可用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孔乙己的这种性格?”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由性格分析而引入对封建教育体制的分析。如此,学生会对科举制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一方面,围绕重点提出问题。在《月迹》的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该文的内涵理解过于片面。此时,教师可提问“孩子们在哪找到了月亮?月亮有什么变化?”在此问题引导下,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通过对月亮的变化和孩子们的争论分析,学生对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及其发展变化轨迹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后,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系统的认知。
(四)体验感悟,让学生品位阅读的奥妙。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提倡生本化阅读教学,在阅读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文本,在品读中丰富学生体验和感悟,培养道德品质,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样的阅读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文本。第一,要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如在《甜甜的泥土》的教学中,一个学生读完后哭了,他也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教师在安慰了该学生后,让该生以“泥土真的是甜的吗?”引导该生写写读后感,从其读后感中我们真切体会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文章写做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第二,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生成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如在《孔乙己》的教学后,教师以“如果孔乙己在今天”为题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有的学生就写了孔乙己如果在今天将会是一名老师,还以文章中的“教‘我’认识‘回’字”为证。不得不说,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确是进行过思考的。
三、生本阅读体会
生本理念的提出,解决了教师是绝对权威的弊端,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扩大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紧扣学生这一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想读的基础上知道要读什么,在问题引导下能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品读出作品中的韵味,然后生成体验,这样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