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快乐回归自己 ------------李亦恬
liying发起了2021-04-18
0
回复
6
浏览

     生本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教育的奇迹,荆志强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塑造教育奇迹的老师。读完他的《快乐地做老师》一书,我对他推进生本实践有了进一步认识。“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师快乐教学。生本教育在学校已经推行实践近三年了,如何让“生本”在历史课堂上尽情绽放,我也在深深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我在《快乐地做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但“生本教育”并不这样认为,它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

  “学生像一个个小老师,能力极强!”;“孩子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每个孩子的发言都是那么精彩。”;“老师在旁边关注着每一个学生,不动声色,但在关键的时候总是能把孩子的思路引回主题中。”渐渐的地我感觉到生本的三个关键词:民主、自主、发展。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不难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快乐学习。生本教育并没有加重教师负担,反而让教师轻松快乐的工作。对教师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种解放,可以让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做好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做老师多年,一直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很多人都说,“做老师舒服啊!有两个假期。”当时我会毫不犹豫的反驳道:“你知道除了假期外,平时我们多么辛苦。”从来没去把“快乐”和“老师”挂起钩来。可是读了荆老师的这本书,我开始反思:为何我从没感受到做老师的幸福和快乐?总结下来主要是我们观念没有更新。

     我们总是怕学生不理解、做不好,在课堂上走神,不认真听,回答问题答非所问,和参考答案大相径庭,以至于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去备课。从上课的思路,到如何引导学生按我们的方式去回答问题,甚至想好了这个问题,学生有可能的答案,对于我们没想到的答案我们都不予理睬。这样,我们备课备得很教条,没有乐趣,谈何幸福快乐?而学生呢?失去了自我,没有自己的观点、想法,长此以往,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只知道迎合老师,照本宣科,对学习失去兴趣!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不知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在课堂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快乐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让快乐回归自己!

 

荆老师的这本书加深了我们对课堂改革的理解,要我们切切实实地改变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教学工作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所有教学活动则都成为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助力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相信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的生本课堂,学生解放了,教师才能解放,教学相长,共同成长。感受学生生命的灿烂,感受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实现快乐地做老师!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