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地做老师》读书心得 建安区将官池镇大胡庄小学 张利利
liying发起了2021-07-31
0
回复
16
浏览

     今年有幸加入了建安区实验中学校长李英成立的“名校长工作室”,为了促进新任校长的加速成长,李英校长无私的和我们分享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经验,让我们可以少走弯路,更好更快的将这些经验应用于本校的学校管理,更好的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李英校长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学习生本教育,还和我们分享了荆志强院长的《幸福地做老师》一书,这本书更好的诠释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教育效果,让我们更加全面的提升了对生本教育的认识,并且再次将教师的幸福感提到了学校的管理日程。

     荆院长经过长期的一线教学总结出来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经验,让课堂变得无比生动、活跃。“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很多老师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如何让“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改革?

      荆院长提到了“为什么要改革?”这样一个问题。他的看法很独特,没有说什么为了学生,为了成绩等等高尚的理由,而是说为了教师自己,辛苦一阵子,幸福一辈子。调查研究显示,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6.1岁,而教师的平均寿命只有59.3岁。这样的数字的确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结果和教师的焦虑感、疲惫感是分不开的。

     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无法靠几句简单的“孩子们不要调皮,好好学习”这样的话来改变教师的焦虑和疲惫,到底怎么办,荆院长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他说:“改变是一扇从里面打开的门,想不想打开只能靠自己”。传统的课堂,老师就像鸟妈妈一样,不断的给学生填塞,生怕吃不饱,到底能不能消化吸收却不能完全掌握,而且教师本身还累的不行,学生学的也是辛苦,学习兴趣却不是很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教师都很认同的一句话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今天荆院长提出了更加行之有效的理念,就是从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激之以欲(学的欲望),整节课要授之以娱,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学生怎能不爱上学习,爱上课堂。学生学的快乐,老师教的开心,这才是教育的目标,老师努力的方向。

二、教育要改革,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生本教育的努力方向就是:找到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启思考的大门。老师课前将学习的重点内容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课前作业的布置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做足功课,充分了解,而不是简单的找几道题了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精心准备。

     孩子们玩游戏一直是教师和家长都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可是荆院长却给出了我们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他说:要想不让孩子玩游戏,你就把游戏的所有步骤和细节都告诉学生,这样他就失去探索的兴趣了。反观我们的教学不正是如此吗?如果教师将所有的知识和盘托出,学生确实少走了弯路,直接到达了终点,同时却也失去了探索的乐趣。

     课堂上,让学生由上课的被动听,变为积极探索。老师虽然少讲,但是学生却需要多学,而且是自觉的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引路人

三、重实践,实践出真知。

       从《幸福地做老师》一书中,我了解到荆院长最初是教学生养鱼,看到之后我很惊讶,这样一位养鱼专家居然变成了数学专家,其中的转变何其艰难。

      最初荆院长只能在“黑板上养鱼”,可想而知,学生学的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荆院长就个人出资承包了一个小鱼塘作为教学基地,学生们的课堂转变到了池塘边,这样的教学一度引起学校领导的质疑,可是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就是最好的答卷。

      我曾经认为,很多知识经验前人已经总结出来了,那么教学的时候直接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无需探索其中的过程。确实这样很快捷,学生学的也很快,但是学生的兴趣却很低,而且记忆很短暂,需要不断的去复习和巩固,达不到长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幸福地做老师》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探索的过程也许比较慢,但是达到的效果确实根深蒂固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课堂更加活跃,效果更加良好,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四、要把教人学变为帮人学。

      荆院长指出:“你们教书,我教人;你们教人,我把教人转变为帮人学;你们帮人学,我给人最大的信任与依靠的帮,我把学生组织起来,理清头绪,进入自主和自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荆院长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引导和信任。“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生本教育”要求老师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教师的要主动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更好的帮助学生自学来开展,成为学生自学的良好辅助。

      当我们把一项工作安排给一位新教师的时候,心里通常会担心这位老师是否能够做好,结果却大多是圆满完成。教师如此,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老师只需要牵好风筝线就行了,让孩子们大胆放开思路,积极去探索,也许会碰壁,也许会失败,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孩子们终身难忘的。

五、幸福的做老师。

       如果随访教师幸福感怎样?估计90%以上都会回答幸福感很低。基层中小学基本上每位老师每天都要四节课左右,合起来就是160分钟,滔滔不绝的讲解通常让老师疲惫不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老师都有慢性咽炎,在这种情况下,能不咳嗽不嗓子疼就知足了,何谈幸福感。可是如果换成在家里幸福吗?孩子的一颦一笑、一个拥抱、一杯水,就可以让人倍感暖心。这一切都源于爱,孩子爱妈妈(爸爸),妈妈(爸爸)爱孩子,爱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在《幸福地做老师》一书中,荆院长专门提到了关爱学生这个话题。只有关爱学生,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合理的使用激励的方法,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加以赞赏,能够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记得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语文数学成绩都是60分左右,当时我教的是英语,随口的一句表扬,在后来的考试中,英语居然得了满分,当时震惊全班。后来她的邻居(也是我们班的学生)告诉我:“她每天放学就在家里背英语,声音很大。”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没有天生的学渣,也没有天生的学霸,勤一定能补拙。

      表扬、赞赏对于老师同学眼中的差生的效果尤为明显。这部分学生很少得到老师的肯定,通常自信心很差,同学关系也一般,这时候老师的一句赞扬会变成孩子前进的动力,努力的支点。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多观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还记得我送过的一届六年级毕业班,这些顽皮的孩子平时说不出来的话,这会都围在老师身边叽叽喳喳,甚至有一位女生将自己心底那点朦胧的青涩也告诉了我,临别时挽着我的手臂说:“我叫你妈妈吧”。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我眼泪控制不住的流淌出来,这就是孩子,他们懂得感恩,能够感受到老师的每一份爱,这就是做老师的幸福。这就是关爱的力量,不仅学生感受到了温暖,这份温暖同样会反馈给老师,教师的幸福指数也能大幅度提升。

六、遇到的问题

      通过阅读荆院长的课堂教学和研读《幸福地做老师》一书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充满激情的、自信的、快乐的,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充满了收获的喜悦。但是,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孩子们不善于合作2.语言组织较差。3.总结不到重点。因此课堂效果不甚理想。

      仔细思索之后发现,很大原因是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上课安安静静的听习惯了,不愿意思考,甚至不愿意发言的学生较多,这是前期最主要的障碍。

      在生本教育中,教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学生也是刚刚接触,怎么可能完全适应呢。所以说要真正的开展“生本教育即是老师的转变,也是学生的转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慢慢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荆院长在《幸福的做老师》一书中写到:“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对学生的成绩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我们不应该把成绩看做衡量人才的唯一的尺子,应该超越中考、高考,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我要以此为契机,继续研究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学习,认真的探索用关爱和激励营造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学、主动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并不是完全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掌握求知的方法,激发求知的欲望,养成求知的习惯,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