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工作室的学习安排,再次拜读了荆志强老师《快乐地做老师》这本书,立足以生为本的“赋能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很早以前就听过这句名人名言,那时只觉得这是个优美的排比句,而如今,我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也感悟到了教育的真谛!
德国师范教育之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本领,而在于善于不断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的目的不是奖励和处罚。再好的教育比不上孩子的内力觉醒。“生本赋能”教育效果学生成绩好,是学生“内驱力”焕发的结果,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感动。教育的目的不是奖励和处罚,而是唤醒和鼓舞,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我们教育者最终追求的则是心与心的融合,教育本质是生命对生命的感动,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把学生当朋友,他就会跟着你干;老师把学生当敌人,他就会对着你干。老师把学生当天使,教室就变成天堂;老师把学生当魔鬼,教室就变成地狱。老师最大的智慧,就是走进学生的心灵。得人心者得天下,士为知己者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高质量的前提,教学效果70%取决于感情因素,30%取决于能力。老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多一些理解和安慰,对学生是鞭策和激励,他们会因此被感动而发奋努力,一旦形成向上的力量,就会不断创造奇迹。一个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往往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慢慢地就喜欢这门学科,甚至喜欢这个班级,喜欢这所学校。改变教育要从改变师生关系开始。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带来成功的学校教育。所以,我们要向改善师生关系要教育教学质置,向改善师生关系要我们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班级管理中,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柔性管理,它注重的是内驱力,通过文化的引领、氛围的熏陶,让学生内力觉醒,使之融入班级、爱班惜誉,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努力实现的是物与物的互联。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管理刚开始也许要有制度的约束,但教育最终追求的是心与心的融合。柔性管理注重老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多一些理解、安慰和鼓励,他们会因此被感动而发奋努力,一旦形成向上的力量,就会不断创造奇迹。课堂上,老师要做好三阶段引导,第一阶段:怎么学?第二阶段:我想学!第三阶段:拼命学!营造“自律”的班级文化,人人爱班,个个为班争光。小组考核一定要营造和谐的氛围,组规由组员一起商量制订,大家都能做到,每个人都同意才写进“组规”,而且组员有好的建议可提出,不断改进。每个人都要遵守已定的“组规”,一旦违反,组员要勇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同组成员要多一些理解、包容,互相帮助不抱怨,多为同学进步找方法,取长补短、合作共进。营造“人人爱班、为班争光”的班级文化,把教室建设成学生心灵的港湾、温暖的家园。但不能因为所谓的“考核”定了许多制度,罚罚罚,学生很烦,搞得教室里人人自危。我们要“多奖少罚,以奖代罚”。任何制度也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不断修正,有让学生“在意的评价”,不断点燃学生的激情。强化跟自己的过去比较,只要进步就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收获信心和不断超越的勇气。
作为学校层面,推行生本教育,就要先引领一部分有改革意愿的学科骨干教师开实验班先学先试,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效后,再逐步推广。不能急于求成,坚持、坚持、再坚持很重要。边学边尝试,边试边研究,边研边总结,逐步把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向其他班级、其他学科推广,通过身边的真实事例引领广大老师自觉参与做好生本。要给师生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不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绩效的唯一标准,让老师敢试、敢改。引导实验老师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课堂中绽放生命,主动、愉快学习。生本课堂是生本教育的核心,开展生本课堂,要先建立基本流程:先学后教——小组学习——全班交流——自主总结,再灵活调整教学流程,通过具体的方法做细做实每个环节,激扬生命,真正激发出学生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学习本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本教学活动“先有形,再有神”。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要带头抓好教学工作,经常带头学习生本教育思想和生本教育经验,深入课堂与校本教研工作之中,与老师们一起学习、研讨,营造浓厚的学习、实践、研究氛围,生本课堂中的各种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生本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归宿,能找到一种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用学习去坚定我们的信念,用实践去探究生本教育的方法,用爱心去包容生本过程的遗憾,用智慧去解决生本实践中的困惑。让我们潜心研究,静待花开,像荆老师一样立足以生为本的“赋能教育”,快乐地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