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有人说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做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幸福感在哪里呢?
我认真拜读了荆志强教授的《幸福地做老师》一书,似乎从中找到了答案。《幸福地做老师》这本书分为六章,围绕“奇在哪里、妙在哪里、魅力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一起做生本、课堂实录选”六个专题阐述了荆志强老师生本教育的实践和思考:生本教育可以使教育者幸福,或者说教育可以使教育者幸福。
前段时间,我校特邀荆志强老师到我校给学生上课。听了荆志强老师的课,我和老师们一起赞叹,我们的学生竟是这样的出色,课堂是那样的活跃。学生为了展示自己,争先恐后地上讲台讲解、演示。整节课打动大家的,震撼每个学生和老师心灵的,是向着知识进军。教师只是在帮助学生,而不是在讲书,教师也沉浸在与学生的分享之中。这是一种复杂的的感情,却表达得如此清晰直白。其中最强烈的是对学生们创新的喜悦,荆志强老师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学生也不负他的信任。所以,荆志强老师的奉献,是智者的那种奉献,他最大限度的理解学生,平常课堂上最不爱发言的学生,在这节课上竟成为热心的解题者。
知人善任,真诚,高度地尊重学生和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宗旨,是对生命的最大热爱,这就是荆志强老师的奉献的特质,也是他幸福地做老师的真谛。
现实中,不知多少以无私奉献为己任的教师,却没有感到幸福,确切地说没有享受到幸福。多年来,教师一直被尊为春蚕、红烛、太阳,然而这赞美的背后,教师的青灯黄卷,似乎离幸福很远。在枯燥单调的工作环境中,教师远离了创新;过重的工作负荷下,教师丧失了激情;如影随形的精神压力,让教师身心疲惫;…… 素质教育更加关注师生的共同成长与人生幸福,但是,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素质是互为条件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就是有素质的教师所引导未成年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和生成、启迪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美好憧憬、给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的教育。教育过程须使学生获得幸福。“人通过劳动把他的目的、观念实现在劳动产品中,使对象成为人化的对象,使人的本质对象化了“,马克思的话启示我们,幸福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存在于我们劳动生活过程中,并通过过程显示出来。因此,只要我们用真诚、爱心、尊重和理解对待学生,就会发现,我们是幸福的。
我认为荆志强之所以能够幸福地做教师,是因为荆志强老师的奉献与他人是有区别的,你们教书,他教学生;你们教学生,他把教学生转变为帮学生学,他给学生最大的信任与依靠地帮,他把学生组织起来,理清头绪,进入自主和自为。
荆志强的快乐教育生涯,让我艳羡和思索,读荆志强,我觉得那些平常岗位中知人达世才的丰富阅历是真正的精神财富,这是任何对他教学的录像和微格分析,都很难揭示出来的奥秘。由此,促使我想到我们应当深入改革教育教学,坚定不移走生本之路,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思考,进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离开短期应试思维,走向内心的思索实践和生活实践;走生本之路,让老师们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真正感受到教育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