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快乐地做老师——立足以生为本的“赋能教育”》 心得体会 任春旺
liying发起了2021-08-15
0
回复
8
浏览

       读了荆志强老师的《快乐地做老师》,发现书中理念新、方法多、真实践。开展生本教育具体的做法和一个个生本实践成功的案例让我们觉得幸福离我们真的很近。他在原来践行生本教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的“赋能教育”实践做法的教育研究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赋能教育”就是回归教育的本真,教师通过激励为学生赋能,帮助学生产生足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培育情感态度;是以帮助学生建立在大群体学习中自主深度学习的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育人模式;是依据学习心理学和学校管理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一系列教学与管理的连贯行动,有效地实现学生收获高能高效、高素养的教育。因此,赋能教育是一种立足传统学校教育样态、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评价反馈教师发展的整体创新发展模式。

       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比可以少些喧器、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困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这是教育的理想。我们期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教师幸福地生活,让学校和谐地发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老师,我们常常问自己,教师的幸福是什么?

       在不少人看来,当老师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周而复始,单调乏味,重复机械;过了暑假盼寒假,过了寒假盼暑假。什么师本、生本,我反正是“爷本”就这么教,理科“一个定义,三点注意”,文科“注重分析,强调记忆”,从头到尾,我讲你听,极少互动,懒于沟通。

      教师累,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课后忙得晕头转向,不讲不放心,讲完才踏实。实际上讲完了还是不放心。老师开始领着学生走,后来扶着走,现在是抱着走,慢慢抱也抱不动了。大家想得最多的是怎么教?我们老师还有什么没想到?我们怎么可能都想到?没想到学生理所当然就不会,所以老师越教越累。再说现在社会对教育的期望非常大,而且竞争激烈,质量是“生命线”,规章制度是“高压线”,老师戴着镣铐在这两条线间跳舞,两条线都不能碰。所以老师的压力很大,心累,有一点教学成绩也是靠“拼命”换来的。教育的过程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的宗旨不是痛苦的重复,而是快乐的创造。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关注“教师怎么教”,并且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我们在研究“学生怎么学”方面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先看一下古今中外的先哲怎么说:孔子“因材施教”,杜威“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这些教育家的思想是不是从关注老师教逐步向关注学生如何学转变?

      人生的最高价值是自我实现的价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客观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自我实现。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论语●述而》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回归本真,学习必须依靠学生自己。

      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天纵之教。”学习是人的天性,每个生命以其自然之伟力促使自己提升,儿童的学习靠天赋之自己,靠天生的学习者的潜能,靠大自然的力量。所以我们的出路就是:回归教育的本真,“ 授之以渔”。而我觉得我们应该再进一步追求授之以“欲”,激发全体学生内在学习原动力,为生赋能。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会变得非常简单。”

       生本教育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赋能教育提出把主要依靠老师教转变为在老师的帮助下为学生赋能,让学生能够自己学、深度学。我们不仅要以生为本,更要以生生为本,“为生生赋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关注全体,不放弃每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 -30%;当他受到激励时 ,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教育就是无限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己成就自己。赋能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交给学生方法和路径,让学生自己学进去、做出来”。老师要利用好学生资源,不要再“抱着金饭碗讨饭”。教师没有三头六臂,更不是千手观音,班上有这么多学生,只要想办法把他们组织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么这个班级就会潜力无限,学生也就能不断创造教育奇迹。

      教学改革似乎有很多所谓的“经验模式”,但大多是“昙花一现" ,真正契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并不多。我觉得能让教改“落地”的好办法,只有“以生为本”,想方设法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乐学、善学、互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做起来,从而老师也就能教得轻松,而且效果又好。获得“绿色质量”和“提效轻负”",这才是教改的出路,事实上,真正决定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是身为“运动员”的学生,而不是担当“教练员”的教师,所有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

      我们通过开展立足生本的“赋能教育”,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适合中国教师的快乐教书之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过程的成就感,让教师享受到职业生涯的幸福感!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