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快乐地做老师》之感悟 建安区将官池镇大胡庄小学 张利利
liying发起了2021-08-17
0
回复
6
浏览

     能够快乐地做老师,是每一位教育者的愿望,也是每一位教育者的终生追求,更是我渴望达到的一个高度。转眼间我已经从教23年了,从最初的年少青涩、激情满怀,到如今的波澜不惊、习以为常。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循环工作中,我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工作倦怠,最初的理想、抱负和职业激情逐渐褪去。感受着自己状态的改变,对自己最初的选择一度产生了怀疑,何去何从不断在脑海闪现,难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循环一生吗?这不是我想要的。

     回顾这些年的教学历程,从开始的应试教育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从最初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到现在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一路走来,目睹了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进步。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好老师,是我加入教师队伍的初心;成为一名快乐的老师,带领学生愉快地学习是我不断的追求。

      荆志强院长《快乐地做老师》一书中对于课堂教学的阐述和我对快乐教育的追求不谋而合,也让我顿感眼前一亮。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研读,很快就被其中精彩的教学案例所吸引,内心完全被“生本教育”的良好教学效果所占据。荆院长的语言充满了诙谐幽默,同学们情绪高昂、激情四射。他提出要开展课堂创变,只有“三真”——相信、真实践,才有真收获。荆院长反复强调的一个字就是“真”,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认真的态度、务实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变革。假的“生本教育”不仅无法改变课堂教学,反而会让老师和学生更加疲惫不堪,这一点在实践中已经充分得到了印证。每一节好课都需要老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老师的观念必须彻底改变,才能做好“生本教育”的推进,才能真正快乐地做老师,才能带给学生快乐的课堂。

      让“爱”融入课堂,用“心”教育孩子,才能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这是我从教以来最深刻的感受。经历了23年的基层教学,经历了23年在讲台上的侃侃而谈,同时也见证了一群群稚嫩孩童的成长。其中不乏辛苦和委屈,但是收获更多的却是学生的爱。“以爱为本,柔性管理为学生赋能”。在《快乐地做老师》一书中荆院长为我们指明了快乐教育的方向。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最常说的话莫过于“打是亲,骂是爱”、“恨铁不成钢”……,并以此为借口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甚至身体暴力,殊不知很可能会对孩子形成不可磨灭的伤害。荆志强院长用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老师决不能对学生“动粗”、教育不是教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的一句难听的话而忘记老师所有的好,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彻底决裂。作为教师,要学会对学生宽容以待。宽容学生也是宽容自己,只有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荆志强院长指出生本教育之道,赋能教育之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赋能教育的真实写照。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深度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化管理,将课堂转变为激励型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习任务变得个性化并且予以前置,由学生主动探索代替老师帮学生探索,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上课的时候会更加期待并认真将自己探索到的知识表达出来,从而获得师生的广泛认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轻松了,学生积极了,可谓一举两得。

      而传统课堂中,老师每天处于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这一无限循环的工作当中,职业倦怠感充斥在整个教师行业,对于教育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荆志强院长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教学也可以变得快乐。荆院长倡导“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教师幸福地生活,让学校和谐地发展”,这也是每一位教育者的心声。但在践行教改的过程中,我们通常发现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这就是只学到了“赋能教育”的皮毛而未学到精髓所致。

     在23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习惯了把学生当孩子,尽力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悉数传授给学生,生怕讲得不够,讲得不透彻,结果往往是自己累得声嘶力竭、疲惫不堪,学生学得味同嚼蜡,索然无趣。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疲惫的,辛苦的。

      网络上流行的教学版“心太软”对教育的现状体现得淋漓尽致:“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讲课到铃响,你任劳任怨地分析那课文,可知道学生心里很勉强。教学总是简单,交流太难,不是你的,就不要多讲……,你这样讲课到底累不累?明知道学生心里埋怨你……,只不过想讲好每一节课,学生且无法给你满分……。”虽是调侃的歌曲,却清晰地反映出了学生的心里话,面对老师的付出,学生并不买帐,这是多么让人心碎的事实。作为教师,听到这样的内容不得不进行反思,当前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了。频频出现的学生跳楼事件、残害老师事件等等,虽然和学生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与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不仅学生感觉学习累、学习苦,老师也有相同的感觉。纵观教育界,有多少老师开口就是大嗓门,又有多少老师长期声音沙哑,这无不证明了教师的努力和操劳。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的老师如何教育出乐观向上的学生呢?这就提醒广大教师必须进行反思——我们怎样才能快乐地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学会知识当成了教育的目的。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就要逐步将帮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荆志强院长《快乐地做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要进行教改,必须立足“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怎么教”逐步转变到“学生怎么学”这个问题上面来。曾经有人在非洲地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室外安装一台电脑,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使用,没有人指导教学,也没有教程。两个月以后,实验人员发现,好多孩子都学会了开机、关机、上网等等。在这个实验中,没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孩子们却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使用电脑。看到这个实验,我感到很震惊,也深刻地感受到“教”其实没那么重要,“学”才是根本,“兴趣”才是动力。

      相信每位老师都讲过优质课、示范课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幸福感是比较高的,而且教师在讲优质课的时候讲解的部分相对会少一些,和学生的互动通常比较多。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很高。即使是成绩较差的孩子这时候也是很爱回答问题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只有把每节课都变成优质课、示范课,才能教得省心,才能学得开心。

      我的儿子在校学习期间,经常代替老师在讲台帮全班同学讲解数学题,并且成绩很好,自己还很快乐。这让我想起了荆志强院长的《让学生走上讲台》。在教室里,荆院长经常端坐教室后排的“太师椅”,学生的成绩还遥遥领先,这是多少老师的梦想啊。要想实现这样的快乐梦想,老师就要舍得放手,放手让学生自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任何一项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成为一名快乐的老师,要想稳坐“太师椅”,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计划和安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比如作业前置内容的设置、探究问题的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措施等等,只有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顺利将学生引入主动探索的大门。

     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未来还很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教育的需要,相信学生,勇于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把“生本教育”的理念植根于自己的内心,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把“生本课堂”融进学生的日常,不久的明天,定会花开满园。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一路向着快乐地做老师,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勇往直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