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做“减” 建安中学 李慧娜
liying发起了2021-10-07
0
回复
8
浏览

      近期,涉及教育问题的热门话题,就是“双减”,通过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卸掉包裹孩子的层层枷锁和桎梏,还孩子以本真和自由呼吸的空间。

       作为有信仰的教育人,面对本次重大教育变革,心里都有些许不安,“减”的初衷是减什么?到底能“减”出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该如何实现“减负提能”?应从哪个关键点发力?

   “减”的背后意味着“增”。增强标准与时效。增强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对教育真谛的深层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增强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协作。以前通过校外培训机构补给的加餐需要课堂45分钟完成,以前通过“题海战术”磨出的解题能力需要“精选精练”来实现;以前采取的“以考代练”提分举措需要“多元评价”来替代。减的背后,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水准的更高要求,是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面对改革大潮,作为学校人,我们紧紧围绕“减”的目标,深刻领会改革目的,正确引领,调整认知,转变观念,系统落实。调整作息时间,制定手机管理方案,增设体育课程,添加心理健康教育设置,拓展课外阅读途径,加强家校共育建设,组织教师深研“五项管理”,探索“提能增效”路径。把优化作业管理作为学校校本教研和教学常规的中心工作予以研修,按照什么是作业?为什么要做作业?怎样做作业?完成作业后怎么办?的系统思路,加强对作业的内涵、价值、内容、形式、落实与评价的研究,采取分层作业、限时作业、弹性作业、特色作业等举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改变“题海战术”和“刷题提能”的错误思想,创新作业方式,以作业触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境界和所享受到的充实体验,切实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让作业成为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和载体,助力学生绿色成长。

   “双减”意味着对教育质量的更高要求。“减负提能”的主阵地在课堂,原来靠课外辅导和占用休息时间凑得的收获现在要在课堂45分钟来实现,学生既要获取应有的学业知识,还要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我们的做法是,按照“以人为本,和合共生”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崇民主,搭建平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主动作为的氛围中,共同致力于“生本课堂”,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宗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老师发挥引导、点拨与鼓舞的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大胆猜想、交流探究、归纳总结,提炼课堂的精髓。促使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细胞处于活跃状态,促进学生价值取向、家国情怀、情感态度、理想目标、生活习性、健全人格、健康心理、高尚品德、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齐头并进。

      这一切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的厚积薄发,需要教师的激情和责任,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学识。但教师也是人,也要胜任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角色,也需要缓冲与调节,所以,“减负”首先要从减轻教师的精神负担和工作负担做起,给教师提供一定的人文保障,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如弹性上班、消除无畏的工作项目、多提供民主交流的平台等,唤起教师的职业信仰和价值追求,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以教师的激情带动学生的活力,以教师的责任唤醒学生的梦想。

       减负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途径宣传“双减”政策,强化家委会的传、帮、带作用,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通过家长会交流家校共育策略和“五项管理”规定等,是我们当前针对“双减”的实际行动。

  “减”需要“增”做后盾,增强对“减”的内涵认知,增强践行“减”的责任,增强落实“减”的信心,增强创新“减”的智慧。愿本次“双减”政策早日落地生根!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