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落地。双减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重点分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校内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并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使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校外方面,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
大家关心的,是这些政策下来,学生减负能成功吗?可不要像有的人减肥一样,越减越肥。有观点认为,只要进行中高考、有竞争,选拔的依据还是分数,那么家长和学生就不能减负。所以要给学生减负对于全社会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个体来说还不能实现。因为好学校有限,你要想上就必须在同学中获取相对靠前的排名,想要靠前排名,那就要成绩、要分数,往往就会靠补课、刷题、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去学习。最终减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家长学生还会继续。满以为教育部给社会呈上“双减”大餐后,会赢得满堂喝彩。然而看到有关媒体透露:开学前几天,教育部门的电话快被家长打爆了,反映的内容主要还是家长、学生意愿不减,想自己安排孩子的放学时间,不想将孩子佛系托管。
家长们之所以对“双减”大餐不领情,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不解放。这些家长认为,当下孩子作业、培训负担是减下来了,但未来终究还是要面对中考、高考。现在不多做些题,到时候要吃亏。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他们没有认识到,随着新高考命题方式的变化,靠重复刷题赢得高考的导向正在被扭转。比如新高考的语文试卷,有几道题是考生曾经刷过的?“考到的都没教过,教过的都没有考到”,几乎成为新考试的趋势。新高考风向标的转变,会迅速传导到中考。认识不到新高考“反刷题、反套路”的新动向,当然会迷信“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苦学模式。
二是不满意。两个小时的延时服务,不少学校采取的是“圈娃”模式,以留住学生、不出安全事故为服务宗旨,由学科老师轮流看住学生做作业。学校客观上也想丰富延时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但是要让已经忙了一整天学科教学“正餐”的老师,再在“加餐”上付出精力,显然力不从心。家长们觉得与其让孩子被“圈”在学校里耗时,还不如领回家另辟蹊径。
三是不放心。面对义务教育一、二年级取消纸笔考试、小学只进行期末考试等考试管理新政,不少家长觉得如果不考了、考少了,无法及时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对学校、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无法甄别,他们不愿意当这个“小白鼠”。多年来一直奉行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突然一下子被大幅度缩水,家长们感到不安。
家长群体中,对“双减”新政有不同的声音,无可厚非。面对“双减”,家长们之所以“想说爱你不容易”,归根结底还是担心负担减下来了,质量却没有加上去。
打消家长们的顾虑,让更多的家长拥护、支持、卷入“双减”新政,需要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担当起“减负不减质”、“减负加质相结合”的责任,处理好减加关系。我觉得,今后应该在“四改”上着力:
一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这么多年,教育界从来没有停止过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雷声大、雨点小”、“花样多、效率低”的状况确实存在。不少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用炒“夹生饭”的策略提高成绩,课堂效率低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牺牲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美其名曰都是为学生好。这就要求教师备好课,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把关键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掌握,真正实现课堂高效。
“ 双减”后,滥布置作业、布置低质量的作业,将会被叫停,依靠加大作业
量,靠提高熟练度去提高质量的旧学习方式,会因为更严格的监管和新的考试导向而失灵。这就倒逼着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喊口号”,转向“抓落实”。
如何改变课堂?触及学习本质,让“教”的逻辑为“学”的逻辑服务,把“教堂”变成“学堂”,落实“生本课堂”,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激活课堂,提高效率。
二改:改变作业布置方式,促进作业实效性。
“ 双减”要求严控作业数量,小学阶段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 要正确把握作业育人功能,就要创新作业类型,优化作业设计,科学合理布置作业,控制作业强度和难度,提高作业质量。可以采取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等,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布置不同的作业,促进作业实效,真正达到提升。
三改:改“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中国人有句古话:人比人,气死人。有时人的焦虑、痛苦是因为不恰当的比较产生。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用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一位数的计分模式,容易把学生和家长带入到互相攀比中去。过于专注于横向比较的评价模式,比赢了暂时得意,但也心存害怕,生怕红旗不保;比输了气馁泄气,感到自己无能无助。除了中考、高考要肩负选拔功能外,平时一般性的考试应侧重于激励功能。我们应该在平时检测中,换一种比较的视角,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班级和自己的过去比。因为人的心智都是在生长着的,基本上都是今年会比去年好,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这样一比较,就会比出士气、比出自信。士气在,自信在,成长就在。
四改:改家校合作方式,激活家校共育磁场。
教育下一代的事情,本来是家庭中的长辈应尽的责任,后来社会化分工精细之后,家庭就把一部分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学校无法包揽学生“成人”和“成才”的全部责任,特别是“成人”的教育主体还应该在家庭。“成人”和“成才”这两者之间高度关联,家庭“成人”教育的失败,必然导致学校“成才”教育的无奈。
在教育作为卖方市场的时代,不少学校在处理家校关系上,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家长们膜拜。当下中国教育,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学校生源萎缩,提前进入了买方市场;另一方面城区学校学位紧缺,学校、老师仍然在受用着被家长
追捧的幻像。当然,也在越来越多地承受着“觉醒”了的家长们的责难与苛求。家校关系已经成为继医患关系之后,一个相对敏感的社会问题。
“双减”新政后,学校要保持“成才”质量不降的态势,除了目光向内求变之外,还应该目光向外汇聚家庭教育的正向力量。
改变家校合作的方式,仅靠以通报孩子分数排名的家长会,必然会加剧教育焦虑。我一直认为,在家校合作方式上,你不麻烦家长,家长就会给你麻烦!麻烦家长,不是让家长代改作业,代做手工等,而是本着做孩子教育“同盟军”“合伙人”的立场,让父母们卷入孩子成长的关键事件中来。可以定期推送《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等共读书目,用经典的力量让父母们明白科学育儿的道理;给父母们推送指导孩子做一次家务、做一个拿手菜、陪孩子看一场好电影、带着孩子走访长辈等“成人”任务小清单,让家庭传递向上向美向善的力量;动员父母们带着体力、智力进校园,在和学校共谋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同频共振。
总之,“双减”作为建设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要在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上减下来,更要深入贯彻落实“五育并举”,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