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培训--------- 建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晶晶
liying发起了2021-10-10
0
回复
6
浏览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在教师学科培训项目策划中,聚焦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才是“双减”下培训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明确教学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单面分数指标,而是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培训要关注在课堂中师生教与学的投入的四种最重要的维度变量:一是时间、二是教学设计、三是教学的具体实施、四是学生的参与度。这四种维度变量共同构成并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投入产出比,也就是课堂的有效性。以往,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时间变量上做调整,通过加课时,校内校外增加上课补课的时间,通过大量题海的作业练习与训练,通过周测、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的压力,来提高教学的产出,增加教学的有效性。但随着学习时间维度变量不断地增长,会逐渐占有学生的体锻、各种活动、甚至睡眠的时间,这一仅靠时间维度变量增长来提高教学产出的教育路径己走到了尽头。教学产出与有效性的提高,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时间增长的模式了。课堂教学的另外三种维度变量要成为我们“双减”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变量参数”。也是我们学科培训中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去琢磨研究推进的三个“减负增效”的关健点。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维度变量,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谋划布局”,有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个层面。宏观的课程系统结构、中观的单元联结、微观课堂精准精细的流程与环节,都是需要教师的集体教研、细究课纲、分析学情、解构文本,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的工作蓝图,更是学生的认知“脚手架”。培训中加大“教学设计”的训练研讨,依托学校校本研修、集体备课,会对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学实施”维度变量,是最难把握定位的,需要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真实学习场景,调整应对各种生成状况。培训中,走进真实课堂,设置专家引导下的听评课,根据个体教师在课堂上真实的教学操作与实施,对加强对参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变能力和专业成熟度的训练。 “学生参与度”是决定课堂成效的最重要维度变量,无论有什么样的时间投入,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和十分专业优秀的教师,如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缺乏一定的学习参与度,任何课堂教学都不会有质量。“学生的参与度”包括学生平时养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规范与方法、学习的专注度,还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好课堂,突出学生认知主体性,课堂中洋溢着师生双主体互动共生、教学相长、和谐温馨的氛围。“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培训中,转变教师的思想理念,融入多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让教师的教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 培训下的“双减”聚焦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注重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以确保真正的绿色育人质量。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