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后“双减”政策正式全面落地,刚刚开学教育部就提出了三不准:
1、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 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2、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
3、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
很多学校为了响应号召,老师开始少布置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学校没有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孩子学得如何,家长老师很难掌握真实的情况了。
到了期末考试才会暴露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到时候再改就有些晚了。那么,双减时代,我们要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双减”之下,家长需要严格要求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掌握更多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我们的孩子:
1、双减就是要减掉不会学习的人,淘汰不自律的人。
在这里,我们要告诉同学们: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和自律。这世上有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
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纪律,并且逼迫自己去遵守。在别人出去玩乐的时候,强迫自己专心看书;在别人偷睡懒觉的时候,强迫自己坚持早起;在别人心神不定的时候,强迫自己心无旁骛。
孩子唯有做到自己管理自己,用自律代替懒散,怀揣着初心,把模棱两可的三分钟热度变成一往无前的决心,把摇摆不定的“我愿意”变成清晰的“我会完成”,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前进路上难免会感到疲惫,但只要心中还有最真挚的热忱,就终将抵达想去的远方。
双减就是要减掉不会学习的人,淘汰掉不自律的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学习状态,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勇敢的孩子靠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强大的学习兴趣克服无数的恐惧学会了基本技能。
进入校门,除了学会生活更要学会学习。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必然会走到第一梯队,成为世界第一。那么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需要大智慧、大创新、大格局、大情怀的人才,我们可以预计。会自己学习,会独立思考的人最终会脱颖而出,他们,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2、“双减”之下,作为义务阶段的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实现绿色成长呢?
养成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双减”后,学生的自由时间会明显增多,如何利用这些自由时间,首先应从习惯的养成入手,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尤为重要,习惯的养成会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自律的前期是兴奋,中期是痛苦,后期是享受。培养孩子自律也是如此,在没有开始自律前,觉得不可能,在开始自律后,觉得万分煎熬,再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成了习惯。
树立理想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人无理想,人生的方向就不明,目标就不清。人无信念,就没有意志,没有精神和动力,就没有追求、无所作为,人生就浑浑噩噩、没有意义。“双减”之下,我们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
3、双减就是要孩子们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双减政策下,我们就是要培养孩子成为独立学习者,运动协调者,动手实践者,责任担当者,优雅生活者,会自主规划自己的人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主动请教老师,积极交流沟通,培养多元化兴趣,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减负不是放纵自己,而是更好的掌握自己,是让你用更多时间来思考学习、思考人生的,是让你们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
减负更不是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玩手机就玩手机,不想写作业就不写,不想上课就不上,这些都不是减负,我们心中的减负是:减负不减质,松绑不松劲!
早起读书,虽然起床的片刻痛苦,但一天结束时却内心充实;放肆玩乐,放纵的当下虽然快乐,但临睡前却常常愧疚自责。
学习是带有一定痛苦的,是需要咬牙坚持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优秀永远只属于少数人,减负减掉的永远是那些放纵的人。
真正能够登顶远眺的人,永远是那些心无旁骛,一心朝着目标前进的人。
孩子们,没有谁的少年时期是安逸度日的,双减更不是让我们放纵自己的,双减是让我们更自律,更有规划,更有理想,综合素质更要全面提升的。让我们在双减政策下,落实五项管理,完善五育并举,让双减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减负增效提质助力我们绿色成长。
双减其实带给我们和家长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要在更少的时间,让学生有兴趣的、投入的、高效的完成任务,这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