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劳动基地是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本文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劳动实践教学的意义、校园劳动基地的建设以及如何更好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要把校园劳动基地打造成万紫千红的花园、求取新知的学园、伴我成长的乐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学校劳动教育取得实效。
【关键词】校园劳动基地,学生劳动实践,学校劳动教育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①。劳动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社会高度关注,学校高度重视,很多地方都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许昌市建安区实验中学在2017年就把劳动教育纳入了学校特色教育之列,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学校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取得了积极成效。3年多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下,校园开心小农场里热闹非凡,姹紫嫣红,成为书声弥漫的校园里一道靓丽风景,吸引了众多学生关注的目光。
这是一个万紫千红的花园。
校园不大,开心小农场自然也不大。作为城区的学校,受限于校园面积,只能在餐厅旁边辟出大约1亩的土地建设开心小农场。地块虽小,但种植的品种却不少,讲究花样翻新,品种丰富,最大程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学校决定以初中年级为主建设小农场,每个年级认领一块,包产到班,责任到人,鼓励学生种植蔬菜、瓜果。负责劳动基地管理的后勤部门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对于种植品种提出建议,充分调动各个班级的参与积极性。在统一协调之后,第一个年头,七年级二班种上了番茄,九班种上了月季,十三班种上了茄子,有些年级则种上了油菜、小麦……种子落地,学生们劳动热情高涨,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打理自己的花园。午饭后的空闲时间也被大家充分利用起来,变成了劳动时间,松土除草、浇水施肥。在学生们的精心照料下,不到两个月时间,番茄泛红、茄子变紫、青椒满枝……小农场里的作物长势喜人,学生们也在劳动的过程中,见证了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随着劳动实践课程的广泛开展,校园劳动基地也见缝插针延伸到学校各个角落,有些地块种桃树、梨树,有些地块种月季、芦荟,有些地块种小麦、玉米。春天来临,花儿盛开,把校园装点成了花园;秋天来了,学校就成了一个果园,万紫千红的花园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观感体验。
这是一个求取新知的学园。
农业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各种蔬菜、瓜果、农作物的栽培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不误农时是基本要求,优良品种的选育则是更高一级的智慧。引导学生们探索、掌握农作物栽培知识自然也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各科知识的融入,让学生在打理花园的过程中收获新知。小学高年级部和中学部均有种植社团,从选种开始,他们就在劳动教师的引导下,查阅各类农作物书籍,对优良品种进行比对、筛选,结合本地气候特征,选取最适合的作物品种。每到课余时间,社团学生便来到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的长势,参与田间劳动。在温度、季节等条件合适的前提下,在教师确定教学主题后,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咨询有经验人士,确定要种植的时间、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自己制定种植计划。学校还从农场聘请了两位有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作为顾问,对学生种植活动做技术指导。生物教师在种植的过程中对于所涉及的生物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例如利用种植的小麦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种子的萌发等知识点;利用种植的月季讲解植物的生长、开花和结果;在种植的过程中,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收割等工序都由学生纯人工进行,对于植物的生长条件、生长过程有了更多理解,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小培养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这是一个伴我成长的乐园。
中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尤其对于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甚至就没有见过更多的农作物,更不要说亲手来种植了,这些活动对他们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他们的参与热情不必多言。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来到田间劳作,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也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段难忘经历,成为学生们心中的乐园。
一方小小校园,处处是乐园。经过千辛万苦,付出辛劳汗水,作物成熟之际即学生劳动成果的展示之时。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例如利用餐厅的设备将收获的小麦做成馒头;举办采摘节,让学生将自己种植的作物带一部分回家,向家长展示成果;利用校园展板,将所种植的苗芽、花朵、果实等制成图片予以展示。本学期,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劳动实践课题《馒头的来源》,把收获的小麦加工成面粉,组织学生在学校餐厅制作馒头,神奇的发面过程让学生更有直观感受,更加令人难忘。
在劳动实践之余,学校还开展各种劳动教育的专题活动,在全校营造劳动教育氛围。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劳动小窍门”、“劳动金点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学一门劳动技术、写一篇劳动收获征文比赛;举行评选最佳劳动基地、劳动小能手等活动,学期末,学校评选出劳动先进班集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参与热情。
像这样建设“开心小农场”之类的校园劳动实践基地,是很多学校开展校园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一方小小天地,学生们栽种瓜果蔬菜,播种小麦水稻,在校园里参与劳动实践,收获劳动成果,感受劳动价值,校园劳动基地在学校劳动教育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思考与体会之一:学生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
劳动教育强调身体力行,需要学生亲自去做。在西方社会,普通人的动手能力都很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工具箱,从汽车到一般的家用电器都会修。反观我们的学生,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已经很少从事农业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基本是当代学生的真实写照。缺少劳动,就会导致动手能力不强,没有技能,四肢退化②。通过校园劳动实践,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无疑是简单、直接、有效的做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放眼全国,校园“开心农场”比比皆是,都取得了很好效果。郑州103中学则利用校园教学楼的楼顶建成了“阳光农场”,小麦、豆角、黄瓜、芍药、益母草、山楂、木瓜、梨树等各种农作物和瓜果蔬菜样样俱全。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农作物播种、选苗、浇水、驱虫、施肥、收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则以化学和生物课程为基础,开辟了两块地。其中一块地让学生开垦实验田种植玉米,定期维护、成熟后收获,然后将收获的农产品作为实验原料,从玉米、秸秆中提取多糖,制备乙醇、可降解塑料等产品,探索秸秆处理的新方法。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历经10年实践探索,利用20亩校园“开心农场”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新劳动教育模式,吸引了众多教育人关注的目光③。这种全过程的完整劳动体验,浓缩了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的进程。让学生既能体验大汗淋漓的体力劳动,又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最后还能付诸科技实验,实现劳动创新,无疑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方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发扬广大。
思考与体会之二:校园劳动基地重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建安区实验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九个级段70多个班级5000多名学生,人数众多,要想在小小一方校园开心农场完成全部的劳动实践教学显然不可能。很多城区学校都是这样情况,校园面积小,能够用于校园劳动基地建设的面积十分有限,平衡这样“人多粥少”的办法,就需要充分发挥校园劳动基地在学校劳动实践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劳动氛围,把劳动实践活动落实到校园生活的各方面。
依托校园劳动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给小学生和中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主要以参观体验教学为主,组织他们到劳动基地欣赏花草树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感受农业种植的神奇,品味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劳动成果,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中学阶段则注重实践,把劳动实践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学校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内涵,强调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好好上课,写好作业,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劳动。自己的鞋带自己系,自己的书包自己背,在食堂吃完饭把餐盘收拾好、桌子擦干净,上完厕所后把厕所冲洗干净,这些都是劳动。围绕这些日常生活,各班结合自己的实际,组建劳动兴趣小组,开展关于劳动教育的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技能竞赛活动等等,学校也经常性开展宿舍内务展示、文明宿舍评比、劳动技能比赛、家庭劳动实践成果展示等活动,在一系列的校园劳动实践中,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为创建文明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考与体会之三:更广阔的劳动基地在校园之外。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显然不够。作为教育工作者,尚需进一步开阔视野,把目光投向社会,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调动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打造更广阔的劳动实践基地。
不可否认,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不重视甚至鄙视劳动的思想观念,从学校的角度说,有意无意的将劳动教育与劳动改造划了等号,比如学生迟到早退罚扫地一周,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罚擦窗户一周等作为惩罚;从家长角度来说,有的家长拿不努力学习就当农民工环卫工等体力劳动者来鞭策教育孩子;从整个社会来说,也不乏有人把劳动分为三六九等。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对中小学生甚至整个社会都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开展劳动教育,首要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尊崇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核心是价值体认,即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各个层面体验、探究劳动的价值,并使之内化为价值观④。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弘扬劳模精神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学校可以把劳模请进学校,用可亲可感的劳动模范事迹教育、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劳动模范”闪耀出的时代精神。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广阔天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社会各界更应该以此为指引,为学生劳动实践打造最佳基地、提供更大平台,让学生走出校园依然能够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才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在努力奔跑。中央深改委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作为一线教育工作中,我们就应该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力求实现劳动教育的新突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贡献。
劳动教育在今天的教学中很多被忽视了,其实,劳动中有很多传递教育的机会,也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