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要求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国家十四五规划6次提出数字化。这是一个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基础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下的信息技术以其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 使其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部分,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对以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工作能力也有深远的影响,开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研究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育信息化,小组合作
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中指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课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信息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的发展对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应成为每位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怎么结合新时代中学生的身心和思维方式的发展特点、依循纲要要求和教育目标、循序渐进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最终提升其核心素养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创设环境养成学生的信息意识
因为条件有限,也为了方便跟踪对比研究,我们成立了社团,社团有专门的接入网络的计算机机房作为社团活动场地,社团的学生每人分配一台固定的电脑。电脑自身配置有无线网卡,可实现与其他无线终端的连接。要求每位社团同学都申请了自己的邮箱和qq号,社团整体有一个云盘,每位同学都是云盘管理的子成员。每次活动、任务都要求同学们无纸化操作。同学们可以在网上搜索自己活动或者任务所需的材料。经过这些措施,同学们慢慢从不用笔记本记数据的不适期转变成自觉使用电脑记录数据,并规范使用电脑进行文件的建立、归类、储存。说到这还有一个小插曲,中间时间我装了还原精灵对系统盘进行了保护,忘了和学生们说,结果那些习惯把所有东西放到桌面的同学,辛苦做的任务,重启后没了,都对我怒而不言。我就趁此机会讲解了规范管理、使用电脑的重要性,讲了及时多渠道存储的必要性,这些平时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因这次小意外让他们记忆深刻,并形成了“狡兔三窟”的存储习惯。学生在这个学习、活动环境中,形成了自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处理问题的习惯,润物无声的形成了自己的信息意识。
二、设置关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学生们都爱玩游戏,而且十分着迷,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游戏中都设置有小关卡,激发人的征服欲望,他们在闯关胜利后能获得征服的快感,所以兴趣盎然。所以我们尝试把学习变成玩游戏一样,给同学们设置关卡(小任务),完成任务后我们通过口头表扬、作品展示满足其荣誉感,用奖励“自由时间积分”(这个积分就是积累到一定的额度可以拥有玩游戏和观看视频的机会,实际上这些游戏和视频也是我们精挑细选用于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感的)满足其获得感。经过这样的安排,同学们热情高涨,因为每次我们的社团活动课,同学们都是小跑过来的,过来后都自觉看任务、找资料、合作解决问题。
三、精心设置养成学生的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2006年由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现任美国基金会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与工程部主任的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杂志ACM上定义的。她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如同所有人都具备是非判断、文字读写和进行算术运算一样,计算思维也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养成计算思维,我先以锦囊妙计的故事来吸引同学,弱化抽象概念所带来的神秘感,让同学们认识到是触手可及的。再辅以精心设置的小任务来强化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下面列举我的一个课堂引入:
老师:同学们!大家看书都听说过有关神机妙算,锦囊妙计的故事吧?
学生:听说过,有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有的说电视剧里就有锦囊妙计的环节。
老师:实际每个同学都可以神机妙算。都可以帮人给有妙计的锦囊。
说到这里的时候,同学们的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了,我大概解释了神机妙算实际上就是充分考虑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做出的推理,考虑的因素越全面得到的推理就会越接近结果。锦囊妙计就是派一个人去办一件事,你对此人十分了解,对他去办的事情也有充分考虑,他办这件事可能会遇见几种情况,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和个人能力,几种情况中那个会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就针对此问题给出建议装到锦囊里……同学们静了一会,转着眼睛想了一会,都开始会心的笑了。
我随机又把我准备的小关卡给抛出来,我说咱从最简单的小锦囊妙计开始,给机器人小呆,让他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问题设置怎么利用VJC1.5中的执行转向来让机器人走出一个等边三角形。最终每个小组的同学在自我思索和团结合作中都顺利列出了程序流程图。
四、“少干适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荆志强老师有个有趣的说法:要想让学生不玩游戏,最好的办法是让我们老师来教!他说假如按现在很多老师的做法让他们去教学生怎么玩游戏,他们会赶紧编教材“通关秘籍”,让学生系统地学,游戏有几关、妖怪有几招?这里有什么“机关”、妖怪有什么“必杀技”?同学们上课听老师讲,快背熟,再上机打,我们老师“心很好”,不背会,你会被打死。学生不想背,我们有办法,布置作业给他们做,学生不想做,老师有办法,课堂上默写,默写不出来罚抄50遍,看你写不写……最后学生说“这样玩游戏我们不玩了”。虽然这是戏说,但是也确实引人深思。所以我们本着少干涉适当引导的原则,开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坚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然后生生、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最终解决问题,实现了从模仿操作到解决问题的转变。这种课堂模式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自我认同,课堂对话积极主动,提高了学习参与度、合作学习的效度、探究学习的深度,一发面满足了学生体验与参与,增强了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信息意识得以提升。
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所以多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的模式使得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现创造、表现分享、交往互动,共同为问题寻找解决策略,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得到大家和自我认可,提高了学习效果,提升了创新能力。
五、多措并进树立学生的信息责任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决定了他们这个时期的特征,而网络上各种信息泛滥,他们记忆陷入网络中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泥沼。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安排。一是给网络装绿色网管,能有效过滤不良信息;二是和思政课老师结合,安排专门的有关信息社会责任的节次;三是利用“自有积分奖励”奖励的小视频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三管齐下,尽力让信息社会责任这一块让他们入脑入心。
六、跨科学习延伸学生的意识能力
在信息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则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发展。为了进一步延伸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尝试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学习方式应用到全体学生身上。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决定了作为信息技术学科,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应当重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将跨学科学习发展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我们尝试教学中与数理化和文化、艺术等学科的交叉学习,注重学生各个学科的素养均衡而全面地发展。所以在教学设计环节,应当根据信息技术课本的内容,挖掘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找出他们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掌握相应的跨学科知识,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接,形成知识网,全面提升综合素养。我们建议各位同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使学生明白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并非是孤立或者对立的存在,让其感受到各学科知识之间融会贯通的妙用,从而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及综合知识加以运用,促进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音乐剪辑”等相关内容,我们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相关优美的文章来展开教学。在让学生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喜爱之情;同时可以结合恰当的背景音乐,更好的让学生联想到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有一种沉浸其中的感觉。通过这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既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核心素养。
以上方法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探索和实施,社团中学生们在三个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一是自我管理的能力显著提高;二是遇见问题的积极心态和自信勇气显著提高;三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能力显著提高。
总之,在这个属于我们信息技术人的时代,我们趁着十四五的东风继续扬帆,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为核心展开优化,充分尊重当下学生的学习特点,回归教育的本真,授之以渔,积极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满足学生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实现他们自身的各种潜能,最终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浅谈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作者:郭妙妙 中国论文网
《快乐的做老师》 作者:荆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