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许昌市教育局相关精神,我区积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在延时服务中建立社团活动组织,制定社团活动方案、内容,积极开展活动。并依据社团活动,根据指导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大量的第一手动资料,总结活动经验,分学科开发社团活动校本课程。
关键词:延时服务;社团组建;校本课程开发文
1延时服务与社团组建
针对中小学普遍存在接送难、用餐难等问题,结合上级文件精神我区强化担当落实,突出“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工作。
在我市“创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思想引领下,各中小学以课后延时服务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各校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特点特长为学生们精心打造了各类课程,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多种兴趣需求。
为给课后延时服务“升级”,市区多所学校都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开设了茶道、软笔、航模、播音主持、硬笔书法、古筝等社团,又结合国家标准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照学校实际按照年龄特点划分为学校社团、年级社团,班级社团等等,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当助教。
目前的延时服务工作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各中小学校开发延时服务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类、阅读类、综合实践类、研学类、艺术素养与健康类、传统文化类等,课后延时服务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管理上不断挖掘内部潜力,选拔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为延时服务特色教师,并明确为临时班主任,专职开展艺体特色课程,负责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延时课外活动,保证延时服务可持续、有恒温。
延时服务一方面开展学业辅导、辅优补差等常规学习活动,开发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开展趣味阅读、书法练习、速算训练、诗词诵读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学校根据老师特长和学生需求。开设了球类、舞蹈类术类等多种社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和兴趣研究的平台。社团的举办,使学校的延时看管,不仅仅停留在看管的层面,而是向着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化深入。学校在这次社团组建上也是打破年级、班级界限,可根据个人爱好,选取适合自己个性特长发展的社团。家长们认为:小学生就应该这样,除了学习外,还应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2校本课程开发与社团活动校本化
社团活动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依托,如果我们将社团活动以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成了校本课程。那么怎样将社团活动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这就涉及到怎样开发校本课程的问题。
随着社团的组建和活动开展,各位老师,下面我主要从校本课程开发入手,讲一讲到底什么是校本课程、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发校本课程、怎样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其中涉及如何将我们开学后要开展的社团活动校本化。
2.1 什么是校本课程
所谓校本,即以校为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目前,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称之为校本课程,以区别广义的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实际上就是以学校为本,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参与主体是学生。
2.2校本课程的种类
实际上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的校本课程:即老师们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如果再细分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学科拓展类、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生活技能类、体育艺术类等。
2.3校本课程的开发
开发校本课程的步骤:一是分析地方特点、学校资源、学生需求,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内容。二是确定实施方案、编写教材、制定课程纲要。三是组织与实施,包括选择安排活动、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活动材料积累。四是评价与改善:设计教师、学生、课程方案三个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处理结果、改进建议。
如何在开展好社团活动的前提下,再开发校本课程,参考山大附中的经验将两个项目合二为一,以我们的社团活动为载体,将活动内容编写成教材,将他们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起来,这样既能开展好我们的社团活动,还能将我们的多样校本课程开展完善起来。
2.4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坚持的原则:需要性原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前提,即为谁开发、谁有权决定开发什么校本课程的问题。主体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谁而言的,即由谁来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问题。选择性原则是针对师生选用校本课程而言的。灵活性原则主要涉及到如何很好地实施校本课程的问题,包括组织形式上、时间上、地点上都要灵活机动。渐进性原则,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开发,一边实施,一边反思,一边改进完善,真正把校本课程当作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教师成长,形成办学特色的一门重要的学校课程。
让学生参与进来:吸收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资料的收集与教材编写,吸收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修订,发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创作。
避免五个本位:任务本位(为迎合上级检查校本课程而开设)、教材本位、学科本位(中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正好利用校本课程来给学生多讲些教材中没有的考试内容,加深学生理解……)、教师本位(教师会什么就开什么校本课程)、活动本位(校本课程不就是以前的活动课吗?让学生去活动就行了,我们就开足球、篮球、乒乓球……)。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学环节异化成为仅仅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空有其表,毫无内涵,敲敲打打、热热闹闹之余狼藉一片,学生无所得、无所获,背离校本课程设置的初衷。
(作者单位:许昌市建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确实,课后延时服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个社团活动。但如何达到最大效益,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