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卢凯成发起了2019-07-26
2
回复
13
浏览

感恩是必不可少的道德素质之一,我们做了很多年的德育工作,在工作中我感觉最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不知道知道感恩我们就不可能跟他谈起他德育工作,感恩教育应该成为我们德育工作的根本,由于信息的快速发展,人类思想行为空前的自由,社会上很多的不良思潮对传统精神与美德造成一定的冲击,学校德育出现了许多困惑,部分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等道德缺失倾向。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下面我谈一下现在德育工作中感恩教育。

一、学生感恩思想淡薄的原因  
    1、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现在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只要儿女好,再苦再累都值得。很多家长为孩子学习不惜花大价钱请家教、上辅导班,而自己则省吃俭用、起早贪黑。花大量的时间陪孩子一起来学习,风雨无阻的接孩子,送孩子甚至等孩子,有时宁可自己苦一点,都要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下,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和无私奉献上,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冷漠一代  
    2、学校教育模式。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全才不济,教育缺失。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  3、社会的影响。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发展,生活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新潮交绘,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 网络 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三、中学实施感恩教育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行为,并通过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这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

1、从认识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格的构建,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知到也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 自然 的给予、 社会 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点拨学生之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之情。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孝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超过社会道德和 法律 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 影响 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之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无疑要学好书本知识,但更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才会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才会懂得珍惜老师的启蒙、教育之恩;感恩,让他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让他们在渐渐平淡麻木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感恩,让他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只有这样,将来才有能力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