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学根本的任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学不只要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还要求其与人文性共同发展。
二、语文教学的新趋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统一”的思路,对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评价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统一是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作为在语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阅读教学,就更应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协调发展。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使两者等同,也不是一方“吞并”或“同化”另一方,这种统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双方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发展;二是两者之间相互贯通性,这又首先表现为两者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其次表现为相互转化的趋势,后者是对立双方内在统一性和辨证性的最深刻体现。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由于语言文学的特殊性,使得语文课程更亲缘于人的精神,情感、志趣、心向、态度、价值等人文特性,这意味着语文阅读全方位地影响学生整体人格的提升,启迪他们的心灵情操,拓展他们的心智视野,使他们更多更好地受到一种人性的、人文的、人情的教化。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就不局限于单一的工具性,而提升为全面的人文性。伴随人文渗透的同时,学生慢慢习得了语言交往的技能和必要的语文知识。因此,阅读教学中应实现“基础工具与人文关怀统一”的目标。
四、如何实现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
实现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体现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却不能实现其与人文性的统一协调发展,而新的学习方式能使阅读教学真正实现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一句话,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课堂对话才能是以石击石的火花崩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这样的课堂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发展。
(二)阅读教学中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致力于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我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2、启发学生心灵交流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课文的感人之处时,有人往往会热泪盈眶或者是伤心落泪,而有人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个性,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这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就、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
(三)要重视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生活方式的转型,对今天的学生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同样会体现在今天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之中。随着阅读的个性化进程,学生在阅读感情的自由表达中也往往是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并存,似是而非的各种意念共存。应当说,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乐于独立思考,敢想敢说,这无疑是好事,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但是,他们毕竟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正因为这样,才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变得如此重要,而不可有半点忽视。
当然,对教师来说,更为困难的是面队开放的课堂,面对个性化阅读和自由表达时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离应如何正确引导?如果只是作抽象的理性说教,即使学生表面上认可了,也并不真正解决思想问题。正确的做法应当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要提倡平等对话,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经常地能够“贯穿于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要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的过程。要达到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协调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已向我们提出挑战,我们也希望新的更适合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评价制度早日出台,让我们的孩子能早日在“人文”的春风中自由地成长,让我们的语文能真正走进新课程,实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梦想。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