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陪读制度---王小锋初中班主任工作室之主持人观察系列(三)
王小锋发起了2020-11-10
1
回复
24
浏览

最早接触“陪读”这个词语,是在2009年,记得当时开班会,针对班里面连续三周周量化积分倒数第一名的学生,我们全班同学正在集思广益,怎么对他进行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使他不再倒数时,丁某某同学忽然举手:“王老师,可以让他家长来陪读吗?”我当时眼前一亮:“陪读?好办法!”孩子出于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他肯定不愿意因为自己而打乱父母亲正常的生活工作节奏。所以此方法必会对他遵守课堂纪律和认真完成各科作业起到积极作用,当即采用此办法,并把陪读制度正式写入了班级公约:凡连续三周周量化积分倒数第一名的学生,家长到校陪读三至五天。(视效果而定)

 

 陪读作为一种制度,开始在我所带的班级里流传下来,我甚至还分享给了其他班主任老师。说实话,陪读制度在实行初期,的确是收到了颇好的效果。可,这也试家长而定。有的家长根本不在意孩子在成长中的种种问题,他们的理念是:只要老师不请家长,就万事大吉!即使请了,也是能拖就拖,能躲就躲。这样自然起不到陪读的作用了。甚至有的家长来不了,就派学生的哥哥或姐姐来,年轻的“家长”坐在教室里该学生旁边,堂而皇之地塞着耳机刷手机,怎能对孩子起到应有的督促作用?尤其是近两年,网络舆论越来越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有责任心的老师,愈发有心无力,只能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可用的办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决心对陪读制度进行改良,但是怎么改会更好?心里毫无方向。

直到2019年4月参加河南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培训时,碰到了我的老同学李某某老师,她说,她所在的夏都学校早已开始动用家长进行监考、看自习课,效果很好,而且听说第四实验学校也是如此。我马上电话询问了四实验的一位校领导,证实果真如此。自此,我的心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可以尝试家长陪读普遍化,不应再搞特殊化。

 

有所想就有所动。我向两所市直学校借鉴好的经验,再结合我们自己的班级实际情况,开始先在我工作室里本校的几位班主任老师所担任的班级里试行,看一看效果如何。有了方向后,我也开始在自己的班级里推广改良后的陪读制度。我先在班级微信群里发布通知:“为了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以便和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下周起,我班开始实行家长陪读值班制度。要求家长在早读前、午自习时、晚自习前到班陪读并监督班级学习纪律情况,到班后的家长在班长处签到。希望家长们支持班级工作,谢谢合作!”我帮助班长安排好家长陪读值班表,要求她提前一周在班级群里提醒下周要值班的家长。当然,如果家长真有事,可以重新排班。运行的前两周家长均积极配合,只有一位女生的家长因为家里老人生病而请假,班长又给他重新调了班。其余家长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到校后不仅督促自己的孩子认真早读、写作业,还认真给我反应了所看到的班里面的情况。我在班级微信群里对认真值班的家长表示了真挚地感谢!就这样,我班直到期末考试前两天,才结束了本学期的家长陪读值班。

 

我工作室的刘老师(他也是九年级班主任)也认真在他班进行了家长陪读值班制度的尝试,甚至他还让家长写下了陪读感受,而且,他也发现,一旦作为制度去运行,学生也都逐渐改变了对陪读的片面认识,因为以前学生普遍觉得家长来陪读,很损面子、伤自尊,所以是能拖就拖,能逃就逃。现在一旦陪读由特殊变为普遍,学生们都会及时告知家长,并且还会说一句:这是对班级工作的配合呀。由于效果良好,刘老师还在工作室公众号上发了一篇关于班级陪读的文章《做好家校沟通,助力孩子腾飞》。

工作室的孙老师、边老师和另一位刘老师,也都在班里尝试运行了陪读制度,尤其是边老师,在她去福建学习的两周时间里,一直是家长在教室陪读值班,班里面的班级秩序、学习习惯保持很好。从新的家长陪读制度在工作室这几位老师的班级里小范围推行的情况来看,作用已初现端倪。相信只要老师们群策群力,一定会让陪读制度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作者:王小锋,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轩雅婷名班主任工作室骨干成员,许昌市优秀班主任,许昌市师德先进个人,禹州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禹州市王小锋初中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