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麻烦的制造者还是可以开发的金矿?答案一定是后者!为什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总是感觉身心俱疲?班内总是处理不完的问题?那是因为可能我们看待学生的角度从一开始就错了,我们总是盯着孩子的错误不放,甚至放大,从没有用心的多角度的审视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个人魅力及才华,结果造成了班级越管越糟。
要想充分的激发学生,那就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正常情况下,一个班内一般有20%左右的学生是不需要激发的,无论如何,总是非常努力,而他们却创造了全班80%的价值。好的班级会稍高于20%,不好的班级会略低于20%。这就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著名的“二八定律”。而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搞清楚哪些学生是属于20%的,哪些学生是属于80%的,做到有的放矢,重点激发哪些不好调动积极性的80%的学生!
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如何做到事半功倍?陈宇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班主任老师总爱在班里说:我们班就是一个家,全班每名同学都
是班级的主人。但班主任没有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没有担任任何班干部的学生怎么会感觉到班级的存在和温暖?他们从未感觉到是班级的主人!因为他们在班内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没有一定的自主权,更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召开班级圆桌会议,座谈会等讨论班级重大事务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项目负责人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工作安排方式。项目负责人是不固定的,一事一负责人,通过推荐、投标、小组协商及班主任任命等多元的形式确定项目负责人。负责人在该项目活动中与平时的班内职务无关,是该项目的“大哥大”,主持该项目的全面工作。班主任、班干部、项目团队及家长协助负责人做好工作。这样一来,充分发挥每位同学尤其是平时在班内没有地位学生的才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上进。
陈宇老师讲了一位平时在班内很不显眼的女生,成绩平平,相貌平平,在班内很没有“地位”,甚至平时还有人欺负她。因班内组织一次参观军用飞机场的活动,班内招标,没想到这名女生投了标。后来得知她的老爸竟然是该军区的师长。投标后,该活动组织的非常好。她带领全班同学全面无死角的参观了原本不对外开放及充满神秘感的飞机场。此后,该同学变得更加自信,学习更加努力,班级活动总是积极参加,内在的学习动力被充分的激发了出来。
传统意义上,学生的目标就是学习成绩。只通过学习成绩激发学生是不够全面的,也不会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要制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及多元化的目标。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因无法达到既定目标而产生挫败感。
陈宇老师例举了一个实例,在班内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树,同学们写下愿望,张贴在树枝上作为新年祈福。这些清晰可见的目标制定后,班集体要帮助每名同学实现梦想!这样触手可及的梦想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更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学生的幸福感、班级认同感及存在感。
孔老夫子倡导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应分别对待,用不同方式和手段去教育。陈宇老师在讲座中一再强调要走进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只有抓住了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才会找到真正打开这名同学心灵的钥匙。也许是独立上完一节课,也许是组建一支篮球队,也许是一个话剧社,也许是一个合唱团,也许是一次美食节,也许仅仅是奔跑的力量,也许是演讲比赛、唱歌比赛、百科知识竞赛,也许是感动班级人物评选等等。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活动都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组织。成长也许就在一次活动中,成长也许就在一瞬间......
在很多时候,被动的接受任务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的激情可言,也不会充分的激发学生,因为没有挑战,就没有刺激感。陈宇老师讲:请将不如激将!陈宇老师列举了很多种激发学生的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实用性。
要想充分的激发学生,任务本身就需要有很强的吸引力,特点是有更多的创造性,更多的挑战性,更多的自主权。这样学生的血液会沸腾起来,脑神经才会活跃起来。
学生想要的我们不给,学生不想要的我们乱给。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班级活动麻木不仁,不感兴趣,不去关注,得过且过。作为班主任,要不断的调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需要什么。他对什么感兴趣?如何才能满足他的需求?陈宇老师的思维导图详尽细致地罗列了各种学生需要的内容。如需要自由、帮助、关注自己的身体、同学交往、情感、班级奖励、成就感、是否被重视、被老师及同学关注与鼓励、安全感等。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基本条件(保健因素)不具备会引发不满,但具备了也不一定能激发人。只有激励因素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加强劳动意义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工作的愉悦感,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奖励政策可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描绘班级愿景可以加强学生对未来的期待,给每一人一定的职务并加强岗位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由职务带来的责任感,励志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等。
传统的评价方式太过于粗放,激发学生的作用有限。“医生式”的评价只关注缺点,“成败论英雄”的评价只关注结果,“一叶障目”的评价只关注成绩。当评价只剩下年级状元、班级总分状元、单科状元时,我们如何激发学生?
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综合素养,如责任感、文明素养、行为规范、情商、特长等。评价要涉及到班级生活各个方面和班级中的每一个人。首先,让评价影响班级生活的每一天。每星期要评出“班级之星”,每月评出“月度风云人物”,每半学期评出“中期综合表彰”,每学期评出“感动班级事件”,每学年评出“年度人物”,不定期进行专项评选。
让评价关乎到班级中的每一个人。班级需要制定出适合于不同特点学生的评价制度。从学习成绩方面,评出“阳光雨露”杯,“学习积分排行榜”,“学习最佳表现奖”,“成绩推进排行榜”,“优秀师徒组合奖”等奖项。班级工作上设置“优秀班干部”,“优秀课代表、小组长”等奖项。劳动卫生方面,设置“卫生示范岗”,“劳动明星”等奖项。综合表现方面设置“关心集体特别奖”,“月度风云人物”,“感动班级年度人物”,“感动班级十大事件人物”等奖项。
之前的评价思路,我们只关注终点,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起点。
要从“期望他做到什么”转化到“他做的怎么样?”及“他如何去做?”上来。这样的评价让我们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学生了解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些方面可能会做得更好,要想做更好,需要做哪方面的努力?班主任需要关注,为了让学生做得更好,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怎样的帮助?如果这些问题都弄明白了,班主任评价会变得更加有效。
激发学生的资源无处不在,只要善于利用,各种班内所谓的“好事”与“坏事”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的利器。在建设性冲突中与破坏性冲突中,在挫折失败与成功胜利中都可以作为激发学生的资源。挫折可以激发学生的凝聚力与斗志,胜利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战斗力。同样的事件,班主任只要合理的利用,完全可以从不同维度及角度激发学生。
在面对军训评比的失利,领导对午休纪律的指责以及瑛子主动承担班级事务等事件时,为了稳定“军心”,陈宇老师不按“套路出牌”,选择了给同学们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语重心长的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表扬了先进,让全班同学斗志爆棚!这真是一个班主任面对全班同学负面情绪时利用“坏事”激发学生的绝好范例!
班级中激发学生良好的文化氛围:宽容大气、试错容错、互相欣赏、做最好的自己、民主自由。而非标准固定、不允许犯错、互相竞争、全面发展、统一行动听指挥。
陈宇老师讲了一个例子:班上有一位小卢同学成绩落后,平时不被人关注,总没有自信。陈宇老师后来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小卢同学真的不得了,除了学习不好之外,几乎什么都好。他,博学多才,有语言天分。他,爱好广泛,人缘挺好。为了激发小卢同学,陈宇老师专门在班内开设了班级“百家讲坛”,由小卢做第一期的嘉宾即主讲人。课堂上的小卢,那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跟换了一个人似的。他的课堂妙趣横生,圈粉无数。而班级“百家讲坛”也让他大放异彩。如苔花一样也会精彩的绽放!难怪小卢同学这样倾情地说道:“可能再也没有这样一个班级,能如此群星璀璨;再也不可能有这样一群学生,会这般惊艳了时光......”
心目中的好班级:解放而不是束缚学生,激发而不是控制学生,尊重而不是漠视权利,执行力强且活力十足。
理想中的班级:在一个大的发展框架下,按照学生自己意愿设计目标,自由发展。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班级为其创设条件、提供舞台,给予帮助。剩下的,交给学生。
班级是这样一块沃土,各种植物都能健康生长;班级是这样一片天空,允许各种飞鸟尽情翱翔。
走进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独特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班级会变得更加美好!
最好的教育是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