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记事(韩城中心学校 袁素贞)
赵彦红发起了2020-02-15
1
回复
10
浏览

                                                                                         2月9日

       儿子要到登封上班。从禹州到登封,邻近的两座城市,因为疫情,客车不通,私家车不能异地进城,只能乘坐高铁先到郑州,再由同事开车接到登封。我是当娘的,几天前心里就担忧着:高铁上的乘客天南地北的,谁知道谁是潜伏的感染者呢。

 

      我对儿子说:“你多戴一个口罩,戴两个,一定要捂严,中途不要去掉;衣服穿有帽子的,帽子戴上;到了登封就把外面的衣服换掉,放外面晾几个小时......”

 

     儿子不耐烦了,“妈,你要不要我也买个雨衣穿上。”

 

      好吧,就当我啰嗦了。可是,我还是止不住地要担心啊。我安慰自己,确诊的在医院呢,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呢,疑似的在接受观察呢,也许高铁上没有我想象的危险吧。

 

       愿一切都好吧。

 

 

 

                                                                                                2月10日

       晚上,终于看完了加缪的《鼠疫》。与迟子建的《白雪乌鸦》相比,《鼠疫》对人们在疫情中的生活和心理的描绘更加详细。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来读这本书,文中人们的恐慌和封城后的“流放感”,更能使读者产生共情。

 

       加缪在文中写道:“我们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的空虚感确是一种流放之感,一种明确清晰的情绪,一种焦心的回忆之箭,一种荒诞不经的妄想,不是妄想年光倒流就是相反地妄想时间飞逝。……流放的人中,他们的感受是最深的,因为虽说在时间引起的烦恼方面,他们也和大家的感受一样,但是他们更多一层空间引起的烦恼——思乡之情。他们时时碰撞在一堵高墙上,它把他们所在的疫区和远在天涯海角的家乡隔离了开来。”

 

       思乡,本是羁旅在外的人常有的情感。可现在,在全国各地都封城、封村的形势下,这种因思乡而产生的流放之感、空虚之感,不只离乡的人才有,即便身安家乡,也是共情的——人们思念家乡的昨天,也思念昨天的家乡。

 

        而那些主动放弃家庭之爱,投身于抗疫前线的人们,他们的情感已超越了人类一切的情感,非“大”字难以形容。他们用大爱,大义,撑起了我们头顶大大的天。

 

 

 

 

 

                                                                                          2月12日

     天气晴好。

    在这些沉闷的只能宅在家的日子里,阳光的照耀无疑是最丰盛的供养。

 

      搬个小凳子,坐在阳光下。阳光照在身上,像披了丝绒一样,柔柔的,融融的。身外的,心内的,似乎一切都因为这阳光,有了美好的预兆。无量数的光线,照进人们的内心,也照亮了人们对前途的期盼。同事晒在微信群里的一张腊梅花的照片,再看,也似乎带了阳光的色泽,带着和去年一样的味道。

 

       背对阳光,查看学生的作业,作业是一篇关于病毒的说明文的阅读与理解。文章介绍说:“我们不必担心它(病毒)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在这样的时间里,读到这样的文字,这是不是又一种预兆呢?

 

      你看,心敞亮了,生活中处处都是小伏笔,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注解。

所有回复
  • 赵彦红 2020-02-15

    疫情时期三天的记录有浓缩的母爱,有对逆行者的盛赞,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行文渐次铺展,由个人推及他人,袁老师可以说是慧心独具。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