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荡乃成涟漪 相击而生灵光
zhaoliuwei发起了2019-08-12
0
回复
31
浏览

4月17日,火龙镇教育总支举办全镇中小学校长和业务主任上公开课比赛,我作为中心学校代表为同学们上了一节英语公开课,讲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I a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的第一课时。我首先对这个教材进行了整合,编写出了自己的导学案,共分三部分预习案、探究案、巩固案。首先利用活动导入,然后分组听练结合,逐步达标,实现本节教学目标。课堂结构很简单,但我对这节课很满意。我的体会是:

一、激情唤起共鸣    我普通话不好,这一直影响着我上公开课的信心,但怎样弥补我这个缺陷,把自己逼出去,我想就是激情。我经常对同事们说:“要想让你的话对学生有效,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音质优美,委婉动听,像百灵鸟一样,听你的声音是一种享受;二是声音大而充满激情,以你的激情和穿透力把声音送进他们的耳膜。否则,很难会使你的课堂效果明显”。所以我一上课就像音乐指挥家一样,用语言和动作共同去示意学生起立。这好似“战争”开始前的命令,必须做地铿锵有力,预示着这是一节必定成功的课堂,接着我让我激情的语言充斥了整个教室。于是,学生求知的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激情会传染,兴奋会传递,效果自然明显。

二、简明突出中心   课堂结构要主次分明,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有案可循,避免拉杂。这不仅是写在教案本上,记在心里,更重要的是怎样在课后让学生也和老师一样心知肚明。这就要避免“暴风骤雨式”的课堂,课堂上“雷电交加”,好不热闹;下课之后是“雨过地皮干”。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老师让学生活动、练习、总结,看起来很热闹,结果没有时间把重点、要点写下来,或者写得不很清楚,都不利于复习巩固。上课如下雨,先让学生渴望“雨水”,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把“雨水”下完,但要想真正渗入学生心田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清晰地预设在学案上引导学生总结后记下来“好记性不如赖笔头”,这一点必须做到。我之所以对本节课满意就是每个教学环节引出的知识点都在导学案上做了明显的标注,达到了“水落石出”的教学效果。

三、竞争凝聚人气    小组分配对于一节课来说至关重要,课堂是否有活力,小组是否有凝聚力,是否能协同作战共同完成任务,都要在小组搭配上作文章。所以我首先学生分组,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必须能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和攻坚任务。比如:每组我都安排有擅长表演的、发言的、会组织的人才,这样搭配后的小组都实力相当。只有旗鼓相当的小组才会竞争激烈,凝聚人心,人气旺盛,课堂学习兴趣才会应运而生。

四、参与激发兴趣   对于任何一个超过三人以上的小组,都会有左、中、右、上、中、下现象,要想课堂效果好,必须给这些不同学生预设不同的教学任务,我让学困生多参与动作表演,让优等生多总结发言。对于要学的生词,我鼓励学困生多用动做表演出来,让优等生带头并领读,学困生跟读。这样学困生“荣耀”之后,兴趣大增,既展示了自己优秀的一面,又轻松地学会了新的知识同样对于要掌握的句型也这样做,设计中分工明确,人人参与,使学生兴趣盎然,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不是安静的教堂,也不是热闹非凡的鸟儿的天堂,而是老师的思想与学生灵魂发生碰撞的地方,相荡乃生涟漪,相击而生灵光。课堂活动效果肯定是明显的。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