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还给学生
liyangping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31
浏览

让课堂还给学生

                                                   王美娟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关键词:兴趣  调动学生  思维发展  拓展延伸

    让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营造高效率的课堂,是当前我们人民路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

语文新课程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金鱼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三个朋友,然后出示金鱼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可我们昨天见到的鱼却可以在纸上游动,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板书课题)读题。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不同的线条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划。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篇文章你们从青年身上学到了什么?”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我们要学习青年那种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可是有一个同学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我们不能向青年学习,因为青年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这样爸爸妈妈会担心的,而且这样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有损害的。”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事例,其中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成语故事《胸有成竹》。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和关键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 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尽情的挥笔。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如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具有这些美好的品质?你知道谁?同桌交流。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可以吗?知道这个节目叫什么名字吗?(千手观音)但是这群姑娘却是聋哑人,她们用表演感动了全国观众,甚至震撼了世界。从这些人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是啊,他们给予我们的震撼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他们告诉我们,瞄准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去努力,相信成功的大门会向你敞开的。相信大家都记住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形象,那么作者是怎么把青年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呢?

1、通过细心地观察。2、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来描写的。作者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以致用吧,完成下面的小练笔。提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同学们想象当时人们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法把它写下来。这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生活实践中自悟自得的“衔接点”。但要注意活动课的内容要具体实在,力求通过每次活动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确实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是学习、运用语文的乐园,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既展现出语文的无穷魅力,又可抗拒的磁场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启智于趣,语文教学的天空会更美!

六、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和分层布置作业,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再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更好”“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等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我认为:要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他们如同一只只雏鹰展翅高飞,从而展现他们的个性。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