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刘景霞
《鲁滨孙漂流记》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组课文是外国名篇名著的阅读欣赏。选编的四篇文章呈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和契科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一种是外国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是采用梗概加精彩的编排方式。作为单元整组教学中的一节感悟课,我力图以单元整组教学的理念来指导教学设计。如果说我以前的导读课是属于策略型的学习形式,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补充,达成学法上的共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那么我今天的感悟课就是实践和运用这学习的方法。基于此,我的这次教学设计从以下几点进行落实。
1.用读“整本书”的要求进行指导。本课“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形式,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还没有出现过,这一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其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读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整体到深入部分,读精彩片段后更想读整部的作品,驱动学生读“整本的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通过学习精彩片段体会人物情感,并学会寻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连接点。这样,课上读梗概,读片段,课后读原著,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孩子脑袋空空进入课堂效果肯定不行,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所以,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读课文的梗概和精彩片段,读熟练后做一张读书小报。小报上要求有作者简介、精彩句段、主要人物、读后感受,并给自己的小报配上插图。
本课我设计的一个目标是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学习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我在上课之初,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课文,让学生谈谈关于《鲁滨孙漂流记》你最想了解什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一本书应该关注这本书的作者、写作背景、文中经典的语句,更要关注人物的性格。而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结合课文和孩子做的读书小报,我让孩子梳理一个个问题,逐渐明白了读一本书应该关注那些内容,应该怎样理解人物的性格。这些学习方法将迁移到下一课的学习中。
3.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切入教学重点。精彩片段中“好处”、“坏处”对照表,是本课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一内容和形式,既体现了鲁滨孙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能帮助学生今后用这样的方法克服困难。通过自读自悟----对照比较---对读感悟,落实知识、方法、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也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生存”的话题交流打下基础。
课堂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在实际的操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几个大的框架和流程走得比较顺利,学生学习状态还是很棒的,学生的主动性都比较高。只是自己太在意教案的过程,在精彩片段的预设还不够精细,在个别环节的连接上,语言不够流畅简洁,绕来绕去废话多了点,原因主要是对教案还不够熟悉,预设还不够充分,太依赖教案的流程。我的课堂中最大的弊端是不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够,以至于,孩子们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最后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