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八次危机》
艾波854114发起了2020-11-10
3
回复
31
浏览

读《八次危机》

许昌实验中学 何丹

本书作者温铁军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发扎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农村金融等。代表著作《解读苏南》、《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去依附》等。温铁军教授专注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基础的“三农问题”,人送外号“温三农”。

本书从崭新的角度总结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它尤为可贵之处在于在学术界被西方话语所垄断的背景下,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政治背景下总结中国发展的真实的经验,具有开创性。

本书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序言、“第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极其‘软着陆’”、“第二部分 关于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在第一部分序言中作者首先对本书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诸如“意识形态问题”等进行了清理,并对本书涉及到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成本转嫁”、“软着陆”等进行了解读,为阅读本书扫除一些障碍。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自1949建国以来经历的8次主要经济危机和走出危机的办法,它总结了中国发个和发展的路径,展示了中国如何成功实现危机的“软着陆”,并一次次化危为机进一步发展。第三部分

是作者对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危机并处理经济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分析,并指出当今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弊端是中央失控“条块分割、尾大不掉”的问题。观照现实,对当下中国问题的思考。

作为战后发展中国家要保持政治的独立性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向外掠夺进行资本积累市场拓展刺激国内技术革新产业扩张机构调整的工业化道路,与之相比,新中国几乎完全不具备工业化的条件,而只能走“对内剥夺+对外负债”的方式走上工业化道路。“对内剥夺”只能从“三农”提取剩余,形成积累;“对外负债”只能举借外债,引进外资。1949-2009的60年终我国大规模的“对外负债”方式发展工业化有4次,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工业化发展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成为其后几年危机的始作俑者。中国经历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在外部投资屡次中辍之后,仍能坚持工业化的进程不致中断。而通过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向农村转移危机成本实现危机的“软着陆”,是一直被忽视的重要经验。三农对工业化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在资本匮乏时期直接地提供劳动力、资金、土地,间接地以密集劳动取代资本匮乏;在资本过剩时期开发为消费的市场;在危机爆发时期做转移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成为转嫁制度成本的载体。“三农”长期的为城市工业“输血”,造成了长期的贫困与落后;而在产业转型结构调整时,“三农”将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这是“三农”发展的历史机遇。

平心而论,尽管有着历史学的背景,《八次危机》对我来说读起来仍然很吃力,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的经济金融的术语,还有与历史书上相当不同的解读,本人更是缺少对现代中国发展的宏观了解和微观把握,很多的历史又是隐晦不明的。一个多月的阅读下来,往往使我茅塞顿开,温教授的三两句话的分析让人叹为观止,我对中国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清晰条理的认知,中国的发展是不断在困难中转为危机,先辈的中国人在内外交困中披荆斩棘,为今日的中国做出了莫大的牺牲,当知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八次危机》读一遍,很多还是一知半解,肯定是不够的。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