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中有效管理手机的方法
许昌实验中学 吴军锋
最近几年,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学生带手机到学校的问题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教育部在2021年2月1日下发关于中小学校手机禁止进校园的管理规定,从目前情况来看,实际效果却几乎为零。
我发现现在很多规则的制定完全是荒唐可笑的,荒唐之处不在于规定本身,比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这个规定本来不可笑,但是,和实际情况相比,绝对是一件滑稽的事。我想制定规则的人一定是不负责任的,他只知道把规矩定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有没有操作性、谁来监管,根本不是他所关心的。事实是谁也不会把规定放在心上 。手机照带不误,因为从没有人来管规定执行的情况怎样。学校经常有这种滑骨稽的事,规定都有,但都是一纸空文,造成了学生养成了根本不会遵守规则的习惯,一直影响到他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对规则视而不见,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根子还是在教育。
我们造成或助长了学生的狡黠,让学生学会了观察和分析——遇到厉害一点的教师就老实一点,遇到不怎么负责或宽容一点的教师就钻空子,他们知道,规则的执行力度在于执行人的威力而不是规则本身的威力,养成这些坏习惯很不好,长大以后,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也会带着这种习惯,要么造成自己的损失,要么让规则的可信度下降。
关于学生手机的管理,最不动脑筋的做法就是简单操作:在班上宣布一下,所有人一律不准带手机,如果发现了,就没收。其实,谁都知道不可能做到,这样的说法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宣布完了就没事了,学生仍然在用,发现了,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没收。教师没有权力没收,所谓"没收",也只是暂扣一段时间,最后还要还给本人或家长的。问题是被发现而受到处罚的学生只是认为自己的运气不好,从没有想过是自己违反规则,下次要做得更隐蔽一点,而不是从根本上认识到不应该这样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把学生都训练成了反侦破的高手。
我的这个班,同样面对着这样的问题。不是我高明在何处,我只是不愿意做一些简单而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我在班级里推行什么政策,第一原则就是要以理服人,让大家口服心服。理不讲透,不强行推进;理讲透了再执行,一旦执行起来就没有含糊的余地。我做一件事,一定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展到哪一步就做哪一步的事,一切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
能完全禁止手机进入校园吗?我看不能,特别是到了高中。有人说现在学生使用手机绝大部分不是用来和家长联系的,而是和同学朋友联系,所以不能让学生带手机。学生大了,难道不应该有自己的世界吗?难道一使用手机学生就会变坏?道理也不用分析,我们不能掩目额铃。对这个现实视而不见,既然禁止不了,那就是要管理好,手机本没有错,需要制止的是不正确的使用手机。
和一般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是,我在自己班里并没有一开始就制定严酷的政策 。把自己福上绝路而是先让问题暴露出来,再和大家讨论怎么解决。
第一步,宣传造势,观察准备。
最好不带手机到学校,避免麻烦。凡事都有两面性,手机能带来便利,也会带来烦恼。没有手机,一样可以和外界联系,关键是自己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确实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或没有,都不是最重要的。对于带手机到学校的同学,我们首先强调学校的要求,告诉他这是违规的行为,让在学校使用手机成为一种偷偷摸摸的行为,首先制造这种氛围,计他感到难受。然后,暂时不采取其他行动,观察一下会有什么问题出现。
我知道,光讲道理对一部分人是没有用的,他们不以为然,以为只要不被发现就没事了,所以开学后不久就有人开始在上课时使用手机了,玩游戏、看视频、发信息,要让他们上课不玩手机,首先心必须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这件事不好,建立是非观念。我在班上继续扩大
宣传力度,告诉各位同学,上课时使用手机是不允许的,被发现了将会受到处罚。我的宣传力度是逐渐加大的,一开始是很温和地讲道理,然后强调规则,然后是在全班的警告。但仅限干此。仍然没有进一
步的行动,因为把这件事彻底管好得有个契机,没有身边切实的案例,教育的力度还不够。
我相信还是会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在铤而走险。很多人其实都是这样,明知道规则不允许,还是会因为挡不住诱惑而违反,事情不发生到自己头上是不会有切身的感受的。
因为大部分同学明确了规则之后已经自觉地遵守了,他们不仅不会让我操心,还成为教育其他同学的榜样,不玩手机的同学对少数违规同学有一种无形的震慑和影响。在没有实施任何惩罚的前提下,大势已经形成,大多数同学的态度对少数同学已经形成了包围圈 ,那些玩手机的少数人要顶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能分化瓦解的尽量不要诉诸武力,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第二步,尊重民意,制定规则。
一段时间后,问题充分暴露,哪些同学上课特别喜欢用手机同学们已经心知肚明。大家都很清楚这是违规的,是非明确之后就好做下一步工作了。不久,我处理了开学以来第一件玩手机事件。
班上一个同学在晚自习时玩手机被值班老师发现并扣下,他很不服气,认为老师应该首先提醒,不应该一发现就收。下了课就去找老师索回,老师当然没有同意。第二天我来处理此事,过程细节就不具体描述了,用旁边老师的话说,那叫一个"春风化雨",不厌其烦地讲道理,分析利害关系。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因为我只想着要让他口服心服,第一次处理,务必要慎重。谈归谈,必要的处理还是需要的,写出认识,暂时扣留手机一个星期,不通知家长。因为我相信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干里,不用我说,班里同学一定都知道了。不声张给了他面子,但也同样达到了传播的效果。
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主要议题就是手机,大家对此发表意见。得出了共性的东西;
1、上课使用手机违规;
2、确实有人不顾禁令继续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3、这件事必须要管起来,不然不良风气会蔓延;
4、目前要想完全禁止带手机到学校并不现实,所以,关键在于管理。
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后就开始讨论处理办法。又是一番讨论,再次得出共性的东西∶
1、第一次发现,暂扣一个星期,不必事先警告,因为规定已经强调过多次了;
2、第二次发现暂扣手机一个月,第二次的意思不是在同一个同学身上发现两次,而是只要有一个人被处理了就算第一次,下一次另一位同学违规就算第二次;
3、每次违规都要告知家长。
好了,讨论结果班长记录下来,作为政策执行。这里还有一些细节和技巧,总体原则是大家要充分讨论,每个人都看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所以规则是大家提出的。不是我个人章志,这样执行起来的阻力会小很多,特别是涉及到真正处理时,被处理人无话可说。完了以后把这些内容打印好,每个人自愿签字,作为共同遭守的游戏规则。
第三步,加强监管,一步到位。
前期工作要慢、细致,准备要充分,适应期要足够长,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系统脱敏。一旦付诸行动,要坚决果断,绝不拖泥带水。
既然大家讨论好了,下面就是执行的问题。
即使如此规定并且经过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但不一定表明没有问题。我的理解是,任何规则都不可能滴水不漏,讲白了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如果有谁挖空心思非要想出聪明的办法来对抗规则,那也显得太无聊了,当做一件事承担的风险和背负的压力超出了做这件事带来的愉悦时 。每个人都会掂量—下 。权衡利弊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姿态。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绝大多数人会认可。这就叫以理服人、环境育人。
第二,以后会不会出问题?很有可能。怎么办?不怎么办,现在就为此烦恼属于杞人忧天,我的原则是到时候再想办法,现有的办法既然好用,就用下去。当然,不能忘了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们以遵守规则为荣,破坏规则为耻。建立健康的荣辱观是最重要的,良好的班级风气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形成的。
我对孩子们说,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巩固一个好习惯,不必再为手机的问题烦恼了,我们还有更多的事要做,让我们都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