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离高考还有300多天的时间,高三的学生都是绷紧了神经在准备着最后的冲刺,但同时还有一个人也在绷紧着神经在期待着高考的来临,这个人就是各位高三学生的家长。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默默耕耘,高三这一年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是有部分学生的状态却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同学中优秀生占了很大一个比重。在不少老师和家长心目中,优秀生乖巧、听话、成绩好、有上进心、能力强,是获得荣誉的“专业户”。他们优异的成绩、刻苦学习的态度,会让别人以为他们的心理和他们的成绩一样稳定。但是现实就一定是这样吗?电影《蜘蛛侠》有一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对于高三的优秀生来讲是:“能力越大,压力也就越大。”实际上,来自学校、家庭包括自我的高要求、高期望,使优秀生们面对的竞争更残酷,承受的压力也越大。而那些耀眼的光环恰恰掩盖了某些“优秀生”心理方面的缺陷和问题。 现在临近高考,优秀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值得我们的关注。
在我给学生做心理辅导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很多优秀学生的问题都或多或少的与家庭有关,表面上可能是学习上面的问题,但其实深入挖掘很多都是因为来自父母压力,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高考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可是各位家长要思考一个问题:你真的了解你们的孩子吗,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在高三这一年的心理状态吗?
这些优秀生往往很多从小都是很优秀,从小都是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好孩子,因而这也使得优秀生大多自尊心非常强,从小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较高的目标,对分数分分计较,对排名名名必争;此外,对任何事的要求都趋于完美,很多都是完美主义者,比如非常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总想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他们是家庭与学校的宠儿,长期处于掌声和赞扬声中,习惯考出好成绩,听赞美之声、享受各种好机会,因此,稍有不如意便感觉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惴惴不安、无法接受、埋怨别人和自己,甚至有的人选择逃避,最终造成应试能力下降和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对部分优秀生来说,高考不是过“独木桥”而是“走钢丝”,他们的目标是“万无一失,确保名校,名专业”。偶尔一次失误,会在他们的内心留下浓重的阴影。带着“想赢怕输”的心理参加考试,很可能出现异常结果。而几次失误之后,他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偶然”归结为“必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动摇自己的目标。渐渐地成为了“带着脚镣走钢丝”,沉重而僵化的步履,使他们产生跌入深渊的恐惧。由此可见,内心敏感脆弱是“优秀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优秀生背负着家庭、甚至是亲朋好友的殷切期望,而久而久之他们会将这种外在的期望转化为内在的压力和思想负担,当他们超负荷地背负起这些沉重的包袱时,产生焦虑便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我在做心理辅导的时候,也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很多背负着父母对于他们深切的期望,有很多父母会经常督促学生学习,而面对学生的偶尔的成绩不如意,有些父母会认为是学生不努力,认为他们最近贪玩了,没有好好地学习,会经常在学生面前唠叨,甚至有时候会责骂学生。这些都会使他们本就紧张的神经绷得更紧,变得更加焦虑、不安,他们会将这种外在的评价转换为内在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考不好,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也对高考丧失信心,开始厌学,恐惧高考,而这种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学习状态,更加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这其实是一种很糟糕的恶性循环。家长的这些做法都会影响到高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而这对高考显然是很不利的,这是有些高三学生家长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让我感觉到很奇怪的,就是有的学生家长知道高三的学生平常的学习压力很大,学习很累,所以尽可能地不去影响学生,在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什么都不说,只是简单地说一句:“下次努力考好点。”但是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到学生,使学生的压力更大,开始的时候我很困惑为什么家长这样做同样会增加学生的压力呢?后来在跟学生深入了解之后发现有些学生会感觉家长的这种反应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反应,就是说家长连说都懒得说了;还有的学生认为家长这样的反应是怕增加自己的压力,是为自己好,而为了不让家长失望,所以更加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够在考试中取的好的成绩来报答父母,所以在平常的学习和考试当中就会变得更加的焦虑,影响到自己的成绩和状态。说到这里其实让家长们挺纠结的,到底该怎么做才是真正对学生好的呢?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不想给他们压力这种行为却偏偏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呢?
其实原因在于隔阂,在于缺乏理解,在于缺少沟通,作为家长没能真切的感受到高三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其实有时候我挺可怜他们的,每天在教室里面不断地反复地做题,反复地去背书,反复地去复习以前的东西,很枯燥,但是更加难以承受的是那些压力。可能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这些压力都不算什么,我们有时候会搞不懂为什么他们的压力这么大,而且成绩越优秀压力越大,回到家里脸上表情永远是谁欠了他两百块钱没还似的,而且脾气会变得很暴躁,很容易被激怒,动不动就发脾气。那是因为我们不是他们,我们没有处于他们的那种状态。大家要知道他们其实还是孩子,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在面对影响到他们以后人生的高考的时候,自然会有这样的反应了。而这些反应其实都是担忧,焦虑和恐惧的表现,他们很害怕自己的成绩下降,很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对于自己的考试成绩很看重,最令他们痛苦的是没人理解,自己心中的苦闷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向同学说吧,人家都在忙着学习;向父母说吧,父母又不理解,而且有时候还会被父母当成是不努力的借口,所以,他们会感觉到很孤独,总是感觉自己是在孤军奋战,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从而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爱跟别人交流,尤其是父母。所以,要想帮助他们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跟他们多沟通。我在跟学生做心理辅导的时候告诉学生应该将自己内心中的苦闷告诉家长,这也是一个宣泄的方式。但是很多学生都不会说,所以这就需要父母做出努力,先走出这第一步,也需要改变以前的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
所以面对高三的这种新情况,学生家长必须转变教育方式,那么高三学生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我前段时间去郑州学习的时候,听了一个专家介绍了最近几年在世界上影响很广的“六A教育”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的性教育、家庭教育专家麦道卫博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一种好的教育,必须兼具两种性质的爱。一种叫柔性的爱(soft love),它包括接纳——关爱——欣赏——理解4个要素;另一种叫做刚性的爱(hard love),包括责任——权威2个要素。麦道卫博士指出:柔性的爱是一种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而刚性的爱是一种管理,是教育者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的态度和行为;只有将这两种爱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同时作用于孩子身上,教育才可取得成功。
在这里我主要说一说soft love,它包含四个要素:接纳、关爱、欣赏、理解。
接纳是家长与学生关系最根本的基础。接纳必须是无条件的,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孩子成绩怎么样,你都必须要接纳他,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虽然有时候我们会恨铁不成钢,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别的小孩那样,还经常会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但那也只是别人家的孩子,而那个让你不满意的才是你的孩子,你生命的延续,你所有希望的寄托,所以不管你的孩子怎样,你都要无条件的接纳,如果你想要帮助你的孩子,改变你的孩子,就必须要先接纳他,因为这是之后关爱、欣赏、理解的基础。
关爱指的是家长要多接触学生,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的爱,你是接纳他的,你对他的爱是真心的,而不是因为他的成绩。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家长对孩子的欣赏是让学生建立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时候,要真挚地告诉他们:“不管你的成绩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相信这只是你一时的状态不好,我相信经过你的努力你一定会有进步的。”这会让你的孩子更加有信心也更加有动力的去学习,而他们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父母,信心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自信是他们能够有动力学习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自信他们才会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去学习,去迎接自己的人生当中的每个挑战。
理解是家长与孩子增进感情、增加对话的必要前提。接纳与理解是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所提供的最有力的心理支援。不过接纳更多的是要求家长不雪上加霜,不对已经感觉无助的学生进一步加以排斥;理解则是家长对学生的雪中送炭,对陷于内心困惑的学生产生同感共鸣,使之能有更积极的状态和更清晰的思维来面对和处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
总而言之,soft love是让你的孩子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他们最亲的人对他们无条件的支持和关爱,并且自始至终都陪伴在他的身边,和他共同面对,共同度过高三。其实高三的学生内心就像是一片在大海中航行的孤帆,有时候他们会感觉到孤独和迷茫,而父母坚定和充满爱意的目光就像是灯塔一样为他们指明方向,父母那浓浓的爱意就是最温暖的港湾,供他们疲惫的心灵停靠。
当你的孩子面临困难的时候,用最真挚的言语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会陪在你的身边,永远支持你,让我们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度过难关。”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在父母的关爱下一定会信心百倍,充满力量,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跨过一个有一个的难关,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想这个梦想也是各位家长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