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强调"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那么,如何组织信息技术课堂有效讨论,真正发挥课堂讨论学习的效用呢?希望与大家一同探讨一下。
1.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通过小组合作将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找出主要问题知识上的模糊点等。
2.控制讨论过程 。“什么时候讨论”——时机的选择、“讨论什么问题”——问题的设计、“怎样进行讨论”——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分析别人的观点、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教师应给予引导。
3.做好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时,一般有两个内容:一部分是对现场讨论情况作总结,做好客观评价和表扬鼓励。一部分内容是对讨论中学生所发表的各种见解、观点进行总结,指出下一步拓展活动学生应该遵循的方向和目标,具有指导性。
首先,加强学生的引导,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模式以及如何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使师生达成共识。
第二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先由学生自由组合,然后由教师进行调整,每小组4人,人数太少不利于组员之间的交流,人数太多则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各个小组的组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第三步安排座位,每列安排两组,便于小组更好地交流沟通,并且对学生的座位重新进行的编号,既方便了小组合作教学,又保证了教师课堂上的考勤管理。
最后就是教师设计教学设计在课堂中正式实施,在课堂上教师先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长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人员分工,这样每个学生才会有事干,不会盲从,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做完自己分工任务的同时,要为了自己团队的荣誉,能积极地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要学生明白,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完成,才是真正的成功,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这样把小组成员紧紧凝聚起来,增强了团队意识,相应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