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科学属性探讨
虽然史学界关于历史学是不是科学的问题一直都有争论,即便如此,本人认为继续进行历史学的科学属性探讨依然很有必要,因为这关乎历史学功能和意义的最大化体现问题。
历史学研究的依据主要来自于史料、文献: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文献分为出土文献和遗世文献。从史料角度分析历史研究依据的话,不管是一手还是二手史料,都存在历史撰写者主观色彩的问题,这无疑会影响历史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一点二手史料表现的更加明显;从文献角度分析历史研究依据的话,出图文献的客观性使其更能如实呈现历史当时的样貌,也能为历史撰写者提供相对准确的史实参考甚至勘误,这一点而言历史研究就具有了相对而言科学的物质依据,但是遗世文献却具有主观性。古代有修史的传统,历朝历代的史书数不胜数,但是能被称之为“信史”的却只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这难道不能说明问题么?况且,《史记》中所载的史实,也难免会因为种种因素而出现错误或者偏差,这也是不能避免的。比较复杂的事实是通过判断来认识的,而任何判断都带有主观性,历史学是一门深受个人或阶级的主观意识渗透的学科。
西方史学界对于历史学的科学属性同样存在较大的分歧。启蒙运动后,自然科学大放异彩。受之影响,当时的知识界认为:所有的知识都要受自然科学方法的检验,能通过这种检验的才是真正的知识,不能通过这种检验的就不是知识,而只能归入文学艺术的行列,毕竟历史学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精确性,所以,争论一直存在。到了19世纪末,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因为一些学者企图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开,他们认为社会科学有自己的方法和范畴,不应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的问题。但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在他的著作《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到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又重新说到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随后,柯林伍德也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综合这两位学者的说法:历史不仅是一个思想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当代的思想过程。
总之,理解历史,实际上并不是再现历史,而是“建构历史”。如果历史学是基于客观史实做出的具有普世价值宣导的研究,并且一切围绕人,时刻体现对人的关注,体现对人类的哲思,散发着人的温情,就可以说历史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受主观意识影响的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