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让我们很难心境平和地面对这样一段历史,和这样一群身处乱世的风云人物,诸如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等。晚清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一种情结,无论承认与否,它至今仍然对很多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奠定了一种看世界的基调。作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从“国家”的“外交”层面出发,将这些人物置于一种大变局的背景当中,去探究他们当时的心理变化与行动政策的因果关系,并结合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念的形成历程,作了追溯回顾。作者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难以评书的历史人物,尽量将他们还原到当时复杂的千古变局中来研究分析,充满了人文关怀。通过阅读《走出晚清》,我有了一些关于近代史的思考:
一、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的意义。
中国近代史,被描绘成中国遭受侵略,不断被列强蹂躏的历史。人们探究其一败再败、国运日堕的缘由,总是喜欢用“国力不如人”、“落后就要挨打”等字眼,这无疑漠视了在历史事件中关键人物的主动积极的作为,更难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面对挑战所表现的应对态度与方式,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人在历史中的意义。例如我们应该注意到李鸿章积极应对变局的举措,肯定其主动的一面,和无法最终力挽狂澜的无奈与悲情。过于强调“实力决定论”,在大大黯淡了历史人物本应有的光芒的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唯实力论”或“唯强权论”的社会生存法则的误导。
二、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视野要开阔,跳出“忠奸”的思维定式。
历史人物的评价,特别是近代史人物的评价,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喜欢用结局的失败去主观贬低、丑化历史人物,用绝对的忠诚或奸诈去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失去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客观性。这样的历史教学思维,很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认识态度。我们应该把历史人物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中,正确理解历史人物蹉跎命运的注定性结局,为其“奸诈”的一面增添一份同情,同时反思其正面形象背后存在的一丝局限与隐忧。所以,注意切记莫把历史事件的结局作为评判历史人物的标准:失败了历史人物就奸邪,成功了历史人物就高尚。评价历史人物的角度要开阔,要多元,历史人物的评价务必客观。
三、“弱国无外交”,这句话真的完美无缺吗?
“弱国无外交”的说法是中国近代史中对外交涉失败的总结。这种说法的潜台词是:外交是强国的事,外交只能是强大实力的反应。因此,为了搞好外交,必须强大国力。只要成为强国,一切外交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弱国无外交”很容易被“只有强国才有外交”的命题偷换。而这一推论就又变成了力量决定论。这无疑会影响人们关于国家如何发展强大的正确认知,同时还会加深我们近代史中遭受侵略、落败的“受辱”情结。而这些,无论是从历史教学的准确性表达,还是从对于学生的历史认识影响角度而言,都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