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有感
司莎莎发起了2020-11-20
0
回复
14
浏览

读《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有感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我阅读过的育儿书中,唯一一本完完整整的阅读完的。仔细算算,自从生完孩子以后,几乎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觉得白天工作,下班后带孩子,我的时间几乎就这样被占据了,我甚至连刷朋友圈的时间都没有!
书中引用《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人们汇报自己前一天的16项活动中(工作、通勤、锻炼、看电视、吃饭、社交等),体会到的情感。其中育儿为他们带来的负面情绪,几乎超过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活动。育儿几乎要比任何一种活动都更加令他们感到疲惫。的确如此,这也是我之前的育儿状态,因为我的思想,还有父母、丈夫都认为育儿是一件苦差事。因而,当负面情绪占据头脑时,我们的双眼会被蒙蔽。事实上,当你用欣赏和充满爱的眼光看孩子时与带着批评、批判的眼光审视孩子的情绪、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说到本书的育儿理念,不得不提及本书的作者:苏珊·施蒂菲尔曼。这是一位育儿育己,内外兼修的一位智慧妈妈,也是一位帮助很多家庭解决育儿难题的育儿师。也许是所处的国度不同,她在书中提出的很多理念都让我感到既新奇又受用。其中有一点是这样说的我非常赞同。即:把孩子当做成就自己修行的佛陀!的确是这样!就拿我刚两岁的半的女儿来说,你永远无法预测下一刻他会带给你什么!也许,你会发现他正在用彩笔在干净的墙面上随意的飞舞,或者正在认真的分拣垃圾桶里的垃圾。正当你要发飙时,她会抬头向你展开天使般的微笑,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劲!所以,结果是什么?你要把一个仅有两岁的孩子训斥一顿然后再给她讲一些你那些所谓的大道理?还是要揍她一顿?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放弃坏情绪,面带微笑,陪着他探索,和他一起快乐,还要做好卫生保健工作!谁能说这样的经历不是一次成长?不是一场修行呢?
书中还有诸多育儿理念与我国的传统育儿理念有差异,但读过之后,仔细回味,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值得父母们学习借鉴,如:让孩子体会悲伤的感受。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无忧无虑,笑口常开。但是,生活总会有挫折。面对挫折,是带着孩子绕道而行,还是勇敢面对?苏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果我们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远离痛苦的经历,仅次与此的最佳选择就是全心全意的陪伴他们,一起经历这个过程!是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快乐时分享彼此的笑容,悲伤时擦去眼角的泪花!
我觉得在育儿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身边的很多家长在看似关爱孩子的同时,不自觉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抹杀了孩子的自信。比如有的家长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晚上陪孩子写作业,遇到孩子不会的问题,刚开始还耐心地给孩子讲解,等讲到了两三遍孩子还不会时,就开始指责孩子说,你真笨……其实反思一下自己也有做过类似的事情,比如:我家老大今年报的英语班,每次老师布置的都有视频打卡作业,要录制单词和句子,刚开始还很有耐心的去教,慢慢的就有点不耐烦,甚至还对她发脾气说一些伤害她的话,现在想想真的是很后悔;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考试成绩,马上就问考了多少,你看人家,你就不行,我觉得家长不要把快乐建立在孩子的成就上,这样的父母让孩子觉得爱是有条件的。
杜莆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长如果像“好雨”那样抓住“时节”,对孩子及时进行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要期望马上看到效果,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支持孩子的,而不是反对孩子,当你的孩子做了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时,不管你对他们的积极行为给予一个微笑,一句称赞,还是一个拥抱,这些奖励都会让他们觉得很开心。保持友爱和尊重的行为方式,和孩子保持思想上的融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力量,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苏珊在书中针对亲子关系,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拟:亲子关系就好比是“情感银行”,今天你在里面存了多少,日后你就会拥有多少;如果只取不存,透支的结果就是亲子关系的冷漠与对抗。其结果,是给每一位家庭成员带来痛苦!
这本书如果让我全部记住作者的解决方法及策略,那是不可能的,只能遇到什么问题来看书上的策略进行解决问题。读完这本书,最深的感触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引导,教育孩子家长永远是孩子的每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言传身教,更需要父母用心陪伴,陪伴是父母给好孩子的最好礼物,用爱浇灌才能收获幸福。          
育儿是一场精神疗愈,也是灵魂的朝圣,我们教会孩子成长,他们教会我们重生。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