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得与失
方仪菲发起了2020-11-20
0
回复
10
浏览

线上教学的得与失

      庚子之初,新春佳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非常时期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难关。各个岗位的一份子都竭尽全力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校顺应“停课不停学”要求,开展线上教学,今天就写一写从“线上教学”中收获到的“得”与“失”。

一、课前准备:一切皆从磨砺出

  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课前的准备工作却是格外“磨”教师的。尤其是对于从未涉足过的“线上教学”,更是“磨”上再加一层“磨”。

(一)磨教学平台

      在即将开始的这节特别的课堂上,没有我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我熟悉的方块黑板,没有我熟悉的小巧粉笔,只有我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掌大的鼠标,我该怎么上这节课呢?我该先从哪儿着手进行备课呢?这都是我脑海中冒出的一个个问号,这都是我需要面临的一道道难关。对于钉钉直播,了解止步于前一天培训,一片茫然,真的可以用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八年级地理组的同事们每个人都试直播一次,发现各种问题,比如有的电脑迟钝、有的直播杂音多,有的背景嘈杂,都要想办法解决。我们希望上课能够互动,但只要一连麦提问,电脑就会黑屏,只能放弃。经过近两小时的摸索、试用,终于掌握钉钉直播的方法、处理了各种问题,硬件设施就位。

(二)磨教学内容

      我们手头并没有课本、教案等备课资料,疫情期间也没法购买,只能在网上寻找电子课本等,观摩其他教学平台的授课方法,同时八年级地理组召开一次次视频会议备课,由冯老师带着我们认真研读教材、理顺教课思路、备重难点、从不同角度找到知识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统筹安排课件制作与习题,生活中的时间也许过得很慢,但电脑前的时间总是流逝得飞快。一次又一次,每次备课2个小时,终于做到胸有成竹。

二、课中教学:此时无生似有生

      经过一番前期准备,2月10日下午三点二十分,我如约提前十分钟进入直播间,我和家长、孩子们作了一个简短的图像、声音测试,在确认一切顺利后,身处网络两端的我们便开始了这节形式独特的地理课。

      此时,我的身边没有学生迎面相对,只有电脑形影陪伴。因为是第一次上这种“线上课”,因为我们师生暂别了一个寒假,所以我先从回顾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界限开始,和这些“不照面”的孩子共同回顾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点及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位置-自然环境-人类活动,通过信息栏反馈,本不太适应这种“新课”的师生双方,在渐渐找到了“上课”的感觉之后,我们开始了《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特征》的学习之旅。

三、课后反思: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线上教学”之得:领悟有效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怎样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从有效性走向优质教学呢?从此次网络授课中我深刻的领悟到了: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欲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

(二)“线上教学”之得:学会终身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利用丰富的网络授课平台,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学习名师授课,学习时政下的地理知识,阅读书籍,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做好备注与反思,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对知识的需要。

(三)“线上教学”之失:欲说还休意未尽

      经历了四十分钟的“线上直播教学课”之后,我对着屏幕那端的孩子们宣布下课的一刹那,虽然顺利完成了备课时的预设教学任务,但我心中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究其原因,在这节直播课中,我没有像平时在线下课堂中,看到孩子们由学前“若有所惑”的眉头微蹙到学后“若有所获”的双眉舒展。小小的屏幕,限制了我对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悟与想象。虽然摄像头也可以让孩子们看到老师熟悉的面容,但无法让老师看到全班孩子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虽然麦克风可以让孩子们听到老师亲切的声音,但无法让老师听到全班孩子叽叽喳喳的讨论声。

      如果撇开学生们今年上半年将考出来的实际成绩来说,或许这段因为疫情影响,我在家给学生们直播教学,学生们在家线上听课的日子,是老师我和学生们相处最融洽的日子。感谢这段直播教学的日子,让我找到了和学生们相处最合适的距离,因为这段最美的距离,我和我的学生们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