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3、运用气候统计图说出某地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4、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用一组数据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13亿中国人一天消费粮食520 000 000千克,52万吨。一天要吃掉130万头猪。中国用约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由此可见,农业对我们国民生活异常重要。
下面,我们就一起复习这节内容。
【板书】农业
【提问】1.农业分为哪些农业部门?每个农业部门进行什么样的生产活动?请同学们看图连线。
【提问】知道了农业部门,我们再看农业的作用和意义。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我国拥有13亿人口,这么多需要穿衣、吃饭,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思考: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总结】对,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认识我国的农业。从地理的角度考虑,认识农业需要分析什么?
对,农业的分布,农业的发展条件。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我国农业的分布。通过第五章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动耕西牧,南稻北麦”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中国农牧业分布”图,结合课本完成下列表格1。
|
农业部门 |
地区分布 |
西部 |
|
|
分界线: |
||
东部 |
|
|
|
|
|
|
|
【展示】“中国农业的东西差异”表格
【提问】我们国家的农业分布有明显的东西差异,那么在东部地区,是不是农业生产的特点完全一致呢?不是!也有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请同学们读图结合南方、北方的农业景观图及课本的文字材料完成表格2。
|
耕地类型 |
熟制 |
主要农作物 |
北方 |
|
|
|
分界线: |
|||
南方 |
|
|
|
【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的农业分布有东西南北之差异,同学们能不能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回答】
【总结】对!各地的农业发展条件不同,因而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也不同。大家说的其实就是因地制宜的思想。那么什么是因地制宜呢?就是在发展农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包括光、热、水、土、灾;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交通、市场、科技和政策。这就是因地制宜。
那么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二 甲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图为其气候统计图。材料三 甲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水稻喜高温、多湿,喜光照。”结合气候统计图,思考下列问题:
1.据材料分析甲地气候类型、气候特征。
2.据材料分析甲地种植水稻有利气候条件。
3.从自然灾害的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不利条件。
【展示】
【总结】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和评价
1.分析步骤:①要抓住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②结合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
2.要注意题目要求,是分析有利条件还是不利条件,避免因为审题不仔细而错答或者漏答。
【迁移应用】阅读“材料四 棉花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比较耐干旱,忌地面积水,适宜生长在沙土等排水条件好的土壤上;棉花生长的后期,充足的日照、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温度有利于棉铃开裂、吐絮;阴雨天气容易使棉花产生病虫害
材料五 我国有三大棉花优势产区:A长江流
域棉区、B黄河流域棉区、C新疆棉区。”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五中的三大棉花优势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是哪个地区?结合材料描述此地气候特点。(2分)
2.结合材料,分析C区种植棉花的优势条件。(3分)
3.与C区相比,说出A区种植棉花的有利和不利条件。(2分)
【学生展示】
【提问】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安全。而且只靠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那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六,回答问题:“材料六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水稻平均产量不到4500KG/公顷,通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使我过超级杂交水稻已突破12000KG/公顷,使我国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材料六反映了我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粮食总产量却连年增加,主要原因是
A.气象灾害减少 B.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C.市场需求增加 D.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学生展示】
【提问】你所知道的农业技术有哪些?
【回答】温室大棚、滴管技术、冷藏保鲜技术等---
【总结】很好,我们国家要想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必须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而这个重担,就要你们这一代人挑起来了。
下面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
【回答】【课堂总结】【练习巩固】
教学反思:
优点:有较强的课标意识,并能准确解读课标指导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有意识的通过材料、地图资料的呈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加工整合能力。
缺点:作为一节复习课,本节课的综合性有待提高,关于农业的课标不仅仅涉及这几条,可以把整个初中阶段关于农业的课程标准整合在一起,然后从不同的尺度选取典型案例。比如非洲的农业、东南亚地区的农业、中国的农业、华北地区的农业,按照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案例的选取。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全新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书本内容的再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