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l.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让学生上台展示提前准备好的世界部分城市气温预报。问:世界各地的气温在同一时间不同,有什么分布规律?引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新课:
一、自学释疑
学生自学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 。
2.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气温在 方向递变。
3.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 ;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 。
4.在等温线闭合处,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 ;
学生回答,师生总结。
接着,在等温线模式图中判读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温特点,并总结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展示案例1,生活中的地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分别找出20℃、10℃、0℃和-10℃、 -20℃的等温线,观察这些等温线的延伸方向,说出它们的递变方向。
2. 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两条纬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条纬线以内?
3.总结年平均气温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最后总结得出规律1: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展示案例2,生活中的地理:根据沙子和水的升温实验,推测冬夏陆地和海洋的气温状况
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气温 ;
冬季,陆地气温 ,海洋气温 。
经过读图验证,发现规律2: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展示案例3,生活中的地理:玉龙雪山山顶气温是多少?
发现规律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8,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最后做一个小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小结)
这个小结可以学生做,也可以老师做,当然最好是学生自己完成。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7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授课体会:
这节课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虽然使用了挂图,但同学们还不是很理解。在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这一规律,计算某些些题目时失分率还是很高。下节课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加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