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考试题为基础的地理解题关键点探究
魏帅领发起了2020-11-21
0
回复
37
浏览

魏帅领

2019年起,河南省已经正式将地理纳入了中招考试的范围,并且于2019年6月进行了第一次地理中招考试。而此前,各地地理期末命题,还多数以基础的课本知识作为考察的主要内容。纵观外地和河南本地的中考试题,已经逐渐开始注重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释未知地区的现象、解决同类型问题等。

一、基础知识的变式考察

 

 

1.该省级行政区域简称为(  )

A.粤        B.蜀       C.鄂     D.豫

2.该省省会所在地的海拔高度约为(  )

A.0﹣200米 B.200﹣500米 C.500﹣1000米 D.1000米以上

上题是某地中考试题的原题,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对于省级行政区简称的考察,已经从最初的填字母发展到了综合运用性质的题目。要求我们:

1.基础知识要牢固,如大洲大洋位置、省区轮廓、简称、行政中心等,这些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要牢固掌握。

2.知识要融会贯通,能够结合地形、气候、纬度位置、国界线等综合知识来判断某个区域、省区的自然特征。以上图为例,运用到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知识。

3.学会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做题要仔细认真,研究题目中的所有信息。上图中获取信息的关键点在于图中的省会郑州、河南省的轮廓,要能够从图中去获取这些关键信息。

二、知识的迁移运用

3.上图中,含沙量最大的河段是哪个河段?

4含沙量最大的河段流经的地形区是什么地形区?

5.甲地油菜花开的日期可能是?

6.造成甲乙两地油菜花开时间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淮河边某学校八年级同学到皖南山区游学,看到层层梯田上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

7.当地修建梯田主要是为了(  )

  A.防止水土流失  B.防止土地荒漠化   

  C.应对全球变暖    D.美化乡村环境

8.同学们在皖南山区游学期间,发现当地(  )

A.传统民居多为平顶房                B.山上有大面积的茶园

C.居民以回族人为主                  D.随处可见陡峻的悬崖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顾,我们会发现,针对目前的中考命题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已经成为重点。

1.知识的重组整合,同样是黄河含沙量,课本上已经通过多种图表进行了展示和介绍,但在题目中,通过一个你没有见过的图表展示出来,让你能够读懂图表,从图表当中去获取信息,去对这个知识点分析。

2.知识的迁移考察。油菜花开的时间其本质是在考察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即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并且在之前练习册当中做日本南北方樱花开放时间差异的时候,已经有所涉及。

类似的题型还有,关于皖南山区建梯田的作用,而建梯田在讲黄河的时候讲过其作用,在皖南山区只是进行了知识的迁移考察,道理是相通的。

3.要学会对我国不同区域综合地理特征的总结,如地形气候特征、耕地类型、农作物、居住形式、民族分布等的概括,形成区域性共识。以上题为例,我们在学习了南方地区的知识之后,就要结合所学过的所有知识,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一个对于该地区的总体知识体系。同时,开始出现问答题,要学会用课本或者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要怕写,要敢写。

三、图表的解读

9.图中表示中国耕地总面积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0.人口最多,GDP最大的区域是哪个区域?人多水少、地多水少是什么地区?人口与耕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是哪个?

近年来课本以外的图表题逐渐增多,很多题目从表面上来看,很多信息甚至于我们的地理课本本身的关系并不大,学生基本上在生活中也不会接触到。但这时候就考察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并分析信息的能力。

1.要仔细研读图表中的信息,特别是先读清楚图的图例,不同的表格表示的内容是什么。比如上图的两个题目,一定要先看清楚图表的图例,各种符号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才能够读懂题目。

2.要学会与课本上已经学过知识的结合,比如我国耕地的数量特征、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等,在课本、课堂上都有所体现,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时候进行结合之后再去结合题目、选项去进行综合判断。

3.做这种题一定要审清题意,不要被惯性思维给迷惑。比如中国和美国的耕地面积对比,我们一直都知道我国陆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但是题目当中主要问的是中国的耕地总面积,而且题目题干当中也明确告诉了中国的耕地总面积小于美国,这就需要打破我们的惯性思维,一定找准事实依据,再去下结论。

总之,当前中考地理的命题方向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要求我们在地理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实现更高的育人目标。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