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
魏帅领发起了2021-09-28
0
回复
20
浏览

喜欢汪曾祺是始于中学时期的语文课本和读本当中的数篇文章,沉迷于其描述的各地特色饮食,折服于其语言的朴素却韵味无穷。后来读过汪老的不少书,近期又读了《人间草木》,是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选集,虽然很多内容曾经读过,但仍不妨碍带给自己许多思考和回味。

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汪曾祺对于人生的态度。在文集中很多的散文回忆的都是他在1958年被下放到河北张家口农科所劳动的生活。被划为右派进行劳动教育,原本应该是痛苦的、艰辛的,但在汪曾祺的文章中没有丝毫的体现。他能够在回忆种葡萄的日子里回味更多的是欢快,在用了各个玉字旁的语言描述了葡萄园的颜色之后,“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

提到在葡萄园里的另一项工作,给葡萄掐卷须,汪曾祺想到的是“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被发到西山种树、到十三陵修水库,烧蝈蝈就馒头,香啊。各种饮食是汪曾祺的文章中非常特别的地方,然而在被下放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想到葡萄卷须腌咸菜,真的能够感受到他内心当中的那种淡然以及对生活的乐观向上。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肯定也会出现许多不顺心、不如意,比如教学的压力、学生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问题等等,如果我们也能如同汪老那样,更多地抱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才能发现生活当中那些细小的幸福与快乐,“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多去思考品味琐碎小事当中的意义,“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第二点收获则是汪曾祺散文中各种动植物、美食蕴含着的地理知识和道理。比如著名的《胡同文化》一文当中对北京传统历史文化的解读、对胡同名称的罗列,像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等,都可以在讲述北京一课的时候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去理解北京的四合院、胡同文化。

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丰富多少未曾见过大草原的人对草原景色的认识,但汪曾祺四下内蒙,在呼伦贝尔、达茂旗、伊克昭盟以及新建的唐巴拉牧场,都不曾见过“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般高的草。

“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东南北三面环山的伊犁河谷,西侧开口,接受了来自遥远大西洋的最后一丝水汽,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新疆印象的景观。这都是我们在讲授中国地理时可以传递给孩子们的课外知识,更可以以伊犁河谷为例,来让孩子们分析其自然环境的成因,感受三大薰衣草产地之一的风貌。

昆明的菌子、漳州的三角梅、吐鲁番的葡萄干、波尔多液与马铃薯等等,无不可以成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的教学素材,只要加以利用,相信我们的课堂也会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充满生活气息和趣味性。

第三点则是汪曾祺对于西南联大期间自己老师们的回忆,能够让我们从大师的身上找到可以借鉴的教育教学方法。沈从文先生教写作,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还会介绍看一些与学生作品写法相似的中外名家作品。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我们经常更关注如何教,对于学生如何学、学得如何关注的还不够多,联系到现在的地理中考改革,更应该关注学生对于知识、题目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借鉴提升地理综合素养和能力。

而闻一多先生讲课在思想、逻辑、才华方面的“美”;金岳霖先生提问的方式和回答学生问题的耐心;罗常培先生对于学生的爱才与欣赏等等,都值得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去思考,我们能够传达给孩子们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才能真正地为孩子的终身成长服务好。

一篇篇看似杂乱的散文,背后透露出来的则是汪曾祺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我们能否在其中寻找到我们生活的真谛与快乐,需要我们去认真回答。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