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公正、客观的记录了作者在苏区及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看到红军如何发展自己的队伍,如何巩固政权,他们为何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持,为何最后是他们而不是别的政权取得了胜利。这本书对红军生活和战斗的全面描写,让我们认识到土八路“不土”的一面,更见识了红军领袖尤其是毛泽东主席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让人由衷的佩服。
它深入浅出的写作特点使我这样的历史盲看起来也毫不费力。我学生时代就因为记忆力差而特别讨厌背书,尤其讨厌背历史中的年代,所以我的历史极差,这本书应该是我读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读物。但是我仅用几天时间就把它读完,并使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相信我会带着许多疑问继续去了解这段历史及其中的人物。
对我来说,这本书应该算是中国近代史的科普读物,它改变了我对红军的许多错误印象,还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
由于无知,所以我对红军有很多错误的印象。比如,觉得八路军就是“土”,人员“土”——大多都来自最基层的人民,装备“土”——自制的武器都是落后的装备,而且思想“土”——想当然的以为他们的思想也很“土”,军事理念更“土”——不就是村庄、铁路、山上打游击么!这些未经思考的观念来自于极少的课本知识和影视作品,而且很少改变。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土八路一点也不“土”,他们有严明的纪律、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以及富有成效的思想教育活动。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游击战是中国人民因时因地发展出来的一种卓有成效的作战方式,绝不能狭隘的认为它是落后的。至于八路军、红军严明的纪律,以前上学时课本上就有专门的介绍,只不过是以往我自己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造成了错误的认识。不仅仅是这些,红军战士在不战斗的时间里都干什么?他们的业余时光如何度过?他们进行文化课学习,体育竞赛,更重要的还有思想政治课,进行党的思想学习,尤其是新入编的部队和红军战士,必须先进行思想改造。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细想来却觉得极为合理,一方面文体活动,有利于战士们战斗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正处于青壮年的战士们把精力用正确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通过这本书,我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状况都有了一些了解。陕西苏区之所以能发展壮大,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跟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因为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基础人民的武装运动靠什么呢?没有吃穿,红军自己开荒种田开办工厂;没有枪炮,红军靠从敌军缴获。他们不仅自己参加劳动,还发动群众到工厂里做工。红军的工资特别低,从普通士兵到指挥官都是如此,而且他们的军备用品主要靠敌人供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红军为什么能够坚持这么多年?那就必须看看他们的领导者,比如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等人。
有人说“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但是看到这些领袖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他们的童年也都不快乐,甚至是充斥着流浪、毒打、幼年丧母、缺衣少食等等这些不幸,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的沉溺于小我的得失,而且在青年时代就将小我慢慢转变成大我,为了国家兴亡,为了百姓疾苦而求索。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启示?从书中我找到一些答案。比如他们爱看书,从历史中接受教训,并且通过书籍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而且他们他们早早的进入社会,在实践中感受到社会现实的黑暗有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责任感。
人民领袖毛泽东,他童年时代及青年前期的成长就深受书籍的影响。少年时期,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的阅读经历对于他性格中的反抗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青年时期,大量进步书籍的阅读又使他的思想不断成熟,在他人生的迷茫期给他指引方向,使他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共产主义的书籍也直接促使他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同时他关心社会现实,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十三四岁毛泽东主席就开始关心社会现实,动荡的社会中穷苦老百姓的遭遇深深刺激着他,使他投身革命,企图解救灾难中的国家和黎民。我从毛泽东的成长中看到读书的重要意义,在一个人迷茫时书籍给他指路;坐井底时书籍给予人广阔天地;我还看到实践的意义,当你遇到问题时,当你觉得环境糟糕时,别抱怨,脚踏实地的去做,然后改变它。正所谓“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
书中的这些内容还激发了我继续探求的欲望: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共性的因素,能让一个人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对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启发?不仅如此,关于长征的历史我也很有兴趣:红军在长征途中都经历了哪些磨难,又是如何度过难关的?这段经历对个人和历史有什么样的意义?长征时期国民党军队又在干什么?他们对长征有什么样的看法?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军事才能在一次次的战斗中是如何发挥的?我都想从别的书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