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zhangruifang发起了2020-11-08
0
回复
4
浏览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张瑞芳

 

2019年11月13日下午,许昌市一中报告厅,余映潮名师工作室第三次活动中,我讲授了《植树的牧羊人》一课,我是这样讲的:

一、检测预习导入

“一个——的牧羊人,——植树,最终,——”

生回答后齐读“预习”第一段。

二、教学铺垫

积累小说知识、生字、词语

三、学习过程

活动一:默读勾画,梳理情节

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清醒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表格。

同时提出默读要求: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学生回答完毕对图表进行总结,点出对比手法。

活动二:再读批注,分析人物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或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在旁边批注,用“他是一个——的人,从——中可以看出来”的句式说话。

给出示例,学生思考批注,交流展示。

活动三:

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做朗读指导最后一段。

生谈感受,师总结主题,课件展示。生齐读。

教师小结梳理整篇文章。

展示寄语。

(课结束)

余老师评课要点:

一、课堂观察及建议:

(一)课堂小结要让学生课堂笔记,第一板块时间一定要压缩。

(二)关注课后习题,每个角落都要为我所用。

(三)优点

创造修改,对表格增加时间点示。

(四)待改进

杂乱的开始倒不如没有

教师用语要准确精炼

不要碎问,节省时间

(五)余老师建议:

活动二:“诗意的写”50个字,灵动多姿,又创意亮点的训练。

二、余老师解读文本

(一)起笔和收笔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议论起笔,抒情议论收笔。散文写作,小说内容

昔日与眼前

(二)对比阅读

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

(三)写作手法

(我的视角,时间顺序,首尾呼应,鲜明对比,详略分明,巧设背景,照应手法,细节描写,夹叙夹议,比喻生动,白描手法,警句抒情,映衬烘托,明暗线索,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介绍人物的巧妙方法)

三、余老师新的教学创意

(一)新的教学创意1

活动一:默读,梳理

感悟:长课文,还是感知层次

活动二:概说,评价

感悟:学生写,教师也要写。同步共频,濡染引领。

最好的教育是示范

活动三:趣读品析

话题:这一段很重要

活动四:重点品析课文最后一段,感悟主题

朗读,品析其表达艺术及其作用

(二)新的教学创意2

活动一:根据课文内容写话:人的力量是多伟大啊!(50字——100字)

活动二:阐释:“橡子”的魅力

活动三:品析:文中的对比、照应手法。

 

修改后我再上这个课,是这样上的:

一、由课题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前两句,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铺垫

积累小说知识、生字、词语

三、授课过程

活动一   默读勾画、理清情节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下面表格。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 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时间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学生默读、勾画。交流,完成表格。

活动一小结:

本文叙事以时间为顺序,以高原上的环境变化为线索,前后对比照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活动二  再读批注、分析人物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或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在旁边批注,并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来写写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默读要求:要心无旁骛,迅速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内容,找出与阅读目的有关的内容。)示例略

  1. 学生默读、批注,师巡视。
  2. 交流后总结展示,生齐读。

活动二小结:

作者用第一人称,通过“我”的观察,运用细节描写,真实展现了牧羊人的特征。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突出了牧羊人的精神。

活动三  选读文段,品析作用

选读文中你喜欢的段落,用下面这句话开头说话:

这一段很重要                   

生思考,交流,师适时点拨。

活动四  朗读评价、体会主旨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1.生齐读,思考,交流。

2.指导朗读,生感情朗读。

3.总结展示。

四、课堂总结

这个课的亮点是:

一、教学活动设置合理

《植树的牧羊人》篇幅较长,教读时适合采用默读法,通过多次默读和圈点批注,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逐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本案设置的四个活动分别从概括文意、分析人物、品析写法、体会主旨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课堂上有默读、跳读、朗读,还有批注、写话、讨论,课堂实践活动形式丰富,活动扎实有效,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符合课标要求。

二、有文体意识

《植树的牧羊人》以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牧羊人的艺术形象,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本文是一篇小说,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小说,学生对这种体裁比较陌生。所以导课后就直接告诉学生文章体裁,展示小说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小说的了解。设置的问题也是紧紧扣住小说教学的重点,通过概括情节、分析人物、品析写法、体会主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挖掘文章意义,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学习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

三、有单元意识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章。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要求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提高默读速度,学习梳理文章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本文篇幅较长,教读时我采用默读法,通过多次默读和圈点批注,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别找出并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析写作手法,体会文章主旨,教学过程突出了单元训练要点,训练了学生的默读、概括能力,训练扎实,效果明显。

四、充分利用教材

课本每个角落都要为我所用。预习提示里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概括,可以直接拿来,让学生朗读,帮助学生快速感知文章内容;关注课后习题,课后三个习题分别考察分层概括、分析人物和写法、把握主旨三方面,与小说教学要点吻合,我就把三个课后习题拿过来,加以改造,设计成本课的四个活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体现了教材的引导作用。对活动一的表格增加了时间点示,看似简单的一个细节,降低了学生分层的难度,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快的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总结这节课,经过余老师的点拨,在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思路清晰,时间的分配比较合理,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能力训练。但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

1.第一个板块的三个积累显得有些单薄,应该把文章的写作背景介绍清楚,才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主旨。

2.课堂语言习惯有待提高,以后教学中要着力提高语言质量。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评价、文化理解与传承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部编教材中所体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层层递进,也是值得研究的。我以后要在研读教材和课堂设计上下真功夫,下深功夫,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教阅读方法和策略,把知识能力传授到位,教会学生从会读一篇小说到会读所有小说,再扩展到日常的课外阅读,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要素。

感谢余老师,使我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多思考,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