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师教我这样上课之<一着惊海天>》
实验中学 梁宣芬
新学期伊始,我顺理成章的进入八年级,继续教授八9、八18班的语文课。第一单元是新闻单元,教研组要求郑校长和我要提前备注一节课,我准备了第4课《一着惊海天》。
接到任务,我便静下心来研读教材,按照余映潮老师要求,努力把教材转化为教学资源,把书读“厚”,对课文内容、字词达标、手法运用、通讯常识、课时练习进行集中整理,让一篇文章有了一定的厚度,接着就对本课进行选点积累的尺度及活动的设计,围绕所选之点进行了规划,因此这节课是这样上的:
首先是课前铺垫,包括背景透视(舰载机对于航母的作用、试飞成功的意义)、通讯常识、雅词音意、标题解读,着重知识的传授或检测;接着我组织了三次课堂活动:第一次活动——初读知内容(任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简述舰载机着舰的具体步骤。提示:按一定的顺序说,或者选用能够标示顺序的词语辅助说明。);第二次活动——再读析手法(任务:航母舰载机着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它牵动着我国亿万人民的心。精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突出舰载机在航母降落难度之大的,并做圈点批注。提示:可从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句式的特点等方面品析。);第三次活动——对比知区别(任务:比较本文这篇通讯和《飞天凌空》新闻特写有什么不同,在原文上删改本文改写成一篇新闻特写。)最后是作业的布置——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
上完这节课,我反思了一下,的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亮点如下:
1、教师有教材研读意识,能够利用教材设计课堂活动。
2、教师能够关注学生“集体训练”。
3、新课导入自然,不着痕迹;教学铺垫厚实,有知识渗透。
4、教学思路清晰恰当:初读知内容;再读析手法;对比知区别由整体感知内容到深入文本探究,关注到文体特点。
5、活动二——再读析手法,任务明确,提示有效,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6、教师课堂评价语注意到了学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够给学生以引导、点拨和激励。
7、三次课堂活动循序渐进,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
【细部观察】
1、教学目标没有出示。
2、课前铺垫形式单一,用时稍长。
3、活动一初读知内容这一板块时,局限于标题中的“着舰”,因而仅仅把着舰过程放在课堂活动设计当中,因此就违背了初读知文意的初衷。
4、活动三对比知区别,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发言的质量不高。
5、学生阅读方式单一,缺少朗读形式的变化。
6、 独学方式占了主导,集体活动时间补充,没有开展开来。
7、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学生活动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新的创意】
活动一:初读知内容;
活动二:再读析手法;
活动三 :妙读写微文。
结合这次上课的优势与弊端,我再次上了这节课:
首先仍是厚实的积累,包括背景透视(舰载机对于航母的作用、试飞成功的意义)、通讯常识、雅词音意、标题解读,着重知识的传授或检测;接着我依然组织了三次课堂活动:第一次活动——初读知内容(任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简述请简述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提示:按一定的顺序说,或者选用能够标示顺序的词语辅助说明);第二次活动——再读析手法(任务:航母舰载机着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它牵动着我国亿万人民的心。精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突出舰载机在航母降落难度之大的,并做圈点批注。提示:可从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句式的特点等方面品析);第三次活动—— 妙读写微文(任务:这篇通讯的标题为“一着惊海天”,一个“惊”字,包含着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由衷的自豪与骄傲之情。请你从文中圈划能够体现这种情感的语句,形成一篇微文。提示:依据中心,删繁就简。)最后是作业的布置——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
再上这个课,我着力于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把情感融入到课堂的设计之中,这是大方向,我也更加关注课堂细节处理:第一次活动我更关注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二次活动再读析手法,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形式”从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句式的特点等方面品析,学生活动起来更加轻松,发言更有质感;第三次活动我借用了余老师创新的微文写作活动,通过朗读微文来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学生兴奋地从文章中选、截、编、展、读,短小精准的微文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这个活动也就成了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通过这次活动,一节好课的标准在我心中有了更加明晰的标准,教师的能力才是课堂的灵魂。正如余老师所说:“教材研读”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是试金石;“利用教材”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指南针。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我必不惧山高路远,不断上下求索,用自己的努力,为语文课堂注入一缕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