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cuixinling发起了2020-11-11
0
回复
16
浏览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襄城县颍阳镇初级中学  李小沛

 

2019年11月13日,余映潮名师工作室第三次活动拉开了帷幕,在这次活动中,我做课《中国石拱桥》,接受余老师的检验和评点。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我的教学设计大致分为三个板块:通览全文,把握事物特征——选段品析,学习说明方法——知识迁移,学用说明方法。 

课堂开始,是基础积累,包括作者简介,字词积累,说明文的知识等,对课文的品读主要依靠三次课堂活动:

活动一   扩写  概说

话题:中国石拱桥           

要求:通读全文,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用几句完整的话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某一特征。在横线上填上一个四字短语作为说话的标题。

活动二   精读  品析

细读课文五六段,思考:这两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其作用。

活动三   创写  学用

参考下面的图片和数据,结合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连贯的话,介绍“长虹大桥”。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的感觉是第一个活动耗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内容有些赶。

余老师的评课内容概括如下:

一、亮点:思路清晰;活动三富有创意;老师真正地组织了课堂实践活动。

二、不足:字词教学的量偏少;精读内容肤浅,局限于说明方法,可以增加精读训练的美感;让学生写作时,老师要给出写作形式、写作思维的建议;老师对学生发言的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发言的构思方面的优点。

听了余老师的点评,我再次审视自己的课堂设计,对精读训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按照余老师的建议,我对课例进行了修改,修改之后,我在学校里借班上了一次总结课,总的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活动二中,我加深了对学生训练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给了学生更多的品读建议,也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时间,学生对这两段的精彩之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精彩的阐释。不仅有对说明方法的分析,还有对段落结构和层次的品析。

第三个环节,我在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细节性的引导,比如参考第五段用三个层次来展开写作,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注意说明方法的运用。学生也很好的借用了书中的资料,同时注意结合长虹大桥的独特性,对长虹大桥进行了较为精彩的说明。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在于对语文知识的学用和训练。说明文算是学生初接触的一种文体,对于其中的知识点,只有反复加强训练,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中,我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其着眼点就在于让学生带着理论走入课文,去理解,去赏析说明文的语言、方法、篇章特点等。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写作可以扎实地学习说明文的知识,进而转化为语文素养。

在这次活动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加大对学生的精读训练。在之前的教学中,大多数时候可能依然停留在就课文讲课文的层面,停留在知识讲解的层面,不太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而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只知道记笔记,缺少主动的思考,导致语文素养不高,理解能力迟滞不前,在考试中做阅读理解类题型时总是不知所措,失分较多。

而精读训练就是用课文来训练能力,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品析能力等等。课文是学生训练能力的载体,老师通过课堂活动来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品析语言特点等,进而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正如余老师所说,老师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背景,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带动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训练。课堂上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折射出语文老师的能力问题。要想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就需要语文老师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个过程注定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必须砥砺前行。所以,面对自己教学的现状,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用理论充实头脑,用实践检验成效。俗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对我也如此。我感受到了余老师教学理论的博大精深,更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要在余老师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更好的状态,达到更高的层次。

每一次经历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更认真地研读教学理论,更用心地设计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精读训练,让我的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更大的帮助,也让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更实质性的提升。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