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精雕细酌始出金》 聂晓素
cuixinling发起了2020-11-14
0
回复
14
浏览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精雕细酌始出金

 

襄城县斌英中学 聂晓素

 

一、多角度的课文研读

余老师说:确保语文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的,多角度的课文研读。对此余老师解释道;课文研读要深柜一个“内”字,即着力于课文的内容去进行研读;课文研读要勾连一个“外”字,即课文可以牵连出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课文研读要坚守一个“细”字,细细的品味,细细的欣赏;课文研读要讲究一个“美”字,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

“内、外、细、美”四字诀成了我研读课文的标高。我要在工作室的最后一次培训中讲课,本来以为经过这么多次的学习,备课讲课已经不是大问题,可事实告诉我,实则难矣。

从“内”字人手,。《女娲造人》,是一篇富有想象力的叙事性文章。不仅写人,更侧重记事,袁珂改变了女娲作为女神的形象,使女娲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具有非凡创造力,神通广大的妈妈的形象,她不但还是女神,却处处显示出人的特性。作者实现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作者想象女娲造人的原因,想象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抟黄泥造人和挥洒泥浆造人,想象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创造方法,一切显得如行云流水顺理成章,毫无雕琢之感,在情节的丰富上做到了极致。从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写女娲的心理,“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写女娲的动作,“拉下、深入、搅浑、挥洒”等如在眼前,还有用环境描写,多层衬托女娲的形象。

从“外”字人手,向外勾连。我研读了《风俗通》,读了袁珂写的《盘古开天辟地》,他清新流畅的语言,细腻的表现一个个神话人物,瑰丽而又新奇。丰富的想象,使先民们最初对人类起源的构想,,显得那么真实,那么自然,仿佛一切就如他文中所言一样。

从“美”字人手。想象之美,人物形象之美,详略得当之美,铺垫之美,情节曲折之美,情节取舍之美,动词连用之美,环境衬托之美。

    多角度的课文研读给了我信心,我才开始着手准备教学设计。

二、多层次的组织课堂活动

余老师说: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要多,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清晰的朗读活动,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思考充分的品析活动,课堂交流活动,想象探究创造活动,读写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层次要高,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多角度比读,长篇课文的信息提取,课文学习中的美点欣赏,从课文中学作文,文体写作规律的发现与提炼,文体写作能力的训练。

最初我的教学设计是两个环节:读懂人物和读懂写法

活动一:快速默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女娲的句子,分析女娲的形象。用“从第   段中            我读出了一个          女娲”来说话。

活动二:比照《风俗通》中的记载,跳读课文,概括文中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些最能表现出作者的想象力?

这两个环节虽然是在引导学生整体的理解课文,但是并不是在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能力,是一种低层次的活动。

我反复阅读余老师,关于多层次组织课堂活动的话,“学生实践活动的层次要高”,从中深受启发。

余老师说:我们不可能总是以粗线条来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也不可能自始至终让学生在比较细的线条中游弋,艺术而科学的做法是有层次的,有细节的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余老师还说:课堂作文对学生训练的最有利的地方在于它需要动手,其强度比读一读,说一说一,意义要大得多,所以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手法。

余老师说:将课文与作文联系起来,一种是读课文学作文,另一种是课文作文,前者在于形式模仿,后者在于材料利用。

细读老师的话,我大胆进行改进,改变单纯解读文章的做法,进行趣味阅读,同时增加写作的环节。形成了这样四个教学环节:

活动一 给大家讲故事

    快速默读课文,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运用所给的词语,简述女娲造人的故事。

   活动二   给女娲画像

如果要你给女娲画一张像,你会选取文中的哪些文字呢?并给画像题上名字。

活动三  给自己插翅膀

文中第五段关于女娲造人这样写道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写一段话,表现女娲造第一个人的具体过程,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

活动一的设计理念:七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欠缺成熟,不能完整的概括文意,所以我给学生提供词语,使他们能够融合课文内容连词成句,这样符合不但本单元的要求,“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而且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捕捉关键词概括文意的能力。

活动二的设计理念是:细读片段,领会人物的精神,训练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三实际是写作环节,运用本课丰富的想象的特点,发挥七年级学生善于想象的心理优势,进行对文章内容的再创作。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的这节课还没有被余老师听到,还没有得到余老师的亲临指导,我非常期待那一刻,期待老师给我更深层的指导,我给自己留下了一个空白。这个第三,我要在讲课之后把它补充上,虽辛苦,但幸福并快乐着着。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