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 ——八下第一单元课文的整合思考
cuixinling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28
浏览

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

——八下第一单元课文的整合思考

襄城县颍阳镇初级中学  李小沛

 

第一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虽然课程进行的还算顺利,学生们也基本能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对于课文深层的研读,我觉得还是不够,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去领会课文问题之外的文化内容,我觉得是比较难的问题。

第一单元开篇中已经介绍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包含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是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也针对每节课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总感觉是蜻蜓点水,学生或许一知半解,或许转身既忘了。他们关注最多的是语言的赏析、主旨的归纳等等。

《社戏》介绍了绍兴地区一种传统的民俗——社日唱戏。早在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可以看出,这件事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会非常的热闹。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可以休闲娱乐的好时候,所以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小小的迅哥儿对看社戏的无比盼望,也看到了平桥村的孩子去看戏,在戏台下卖豆浆喝。虽然在文中,作者所描述的社戏并不那么吸引孩子们,但是通过对戏台上表演的内容来看,应该是相当的丰富和精彩,有铁头老生,有小旦,有小生、有老旦、有小丑等等。可以想见在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僻的小村里,社戏给广大老百姓带来的文化享受绝对是很丰盛的。

《回延安》中,作者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创作,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诗歌很长,但是学生背诵的相当快。而且在上课期间,学生对诗句的赏析也非常精彩。这种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艺术形式很适宜抒发感情,如果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写作,也可以训练他们语言组织的能力,对对联的能力,平仄押韵的知识运用。

《安塞腰鼓》描写了一场精彩的腰鼓表演,从开始的安静到表演的火烈,再到最后的寂静。我们在聆听,观看中着实受到了震撼。虽然学生对这些东西没有直接的印象,但是学了这一课之后,他们将永远记得安塞,记得腰鼓动起来时的那股磅礴的气势,这是他们生命中的一次净化,也是文字带给他们的深刻的印象,中国的大地上,有太多这样的民间文化,他们的存在,构成了我们华夏文明的精彩。

《灯笼》一课,初看很无趣,内容很散,事情与事情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仅仅是罗列了一些事。可是细读之下,就会发现散文的“形散神聚”是多么的奇妙。所有的事,所有的表达,都围绕着“灯笼”展开。这灯笼,凝聚着家人的爱,凝聚着曾经的过往,彰显着主人的地位,并最终激起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灯笼是我国历史上从豪门贵胄到普通人家都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而且它的功用多种多样,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载体。刚刚过去的春节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能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它代表着喜庆,代表着吉祥,代表着祝福,也代表着希望。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它不同的外形,不同的含义,但是它承载的历史文化永远在传承,在继续。

第一单元这四篇课文包含的民俗文化是显性的,而文字背后那浓浓的家国情怀也同样让人动容。

《社戏》写作于1922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割据时期,政治混乱,社会黑暗,老百姓生活疾苦。鲁迅在那样的环境中,看到祖国处于这样的状态,他的内心自然无法忍受,可是现实让他感到无力,他只有通过自己的笔端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表达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当诗人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心灵的寄托时,他们就会转向另一个世界。郭沫若想到了天上,而鲁迅想到了童年。他曾经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一段美好的、纯净的生活,那是他心中的一片“乐土”,然而,小说中的内容只是小说,无论在小说中如何美好幸福,现实都是赤裸裸的存在,所以,我们从社戏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多么希望国家人民都可以像小说中一样安宁和乐,这种虚构渗透了作者心中多少的痛苦和无奈!我们总是背着鲁迅是革命家,这种革命的思想就体现在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

《回延安》一课的家国情怀更为明显。贺敬之本人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很早就参加抗日战争,所以他对延安的深情不言而喻。在诗歌中,作者对延安生活的回忆,对延安发展的赞美,对延安人民的深情,对延安过去未来的回忆和展望,都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无论时间如何流逝,诗人心中的信念,胸中的情怀都不会改变,这是延安教会他的,更是祖国教会他的,在祖国大发展的洪流中,诗人对延安的倾情赞颂恰恰是他深切的爱国情怀!

《安塞腰鼓》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经历着快速发展和反复的阵痛。表面上看,文章只写了一场腰鼓表演,然而作者也在文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赞美。“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是信天游诗歌中的一句,它的下一句是“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安塞腰鼓的那种气势磅礴,那种忘情玩命正是祖国建设的真实写照,在祖国建设的道路上,有多少热血男儿为了国家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和热血,只要国家有号召,哪里需要哪里去。“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一句,形象的概括了新中国成立和发展的历程。这是一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我们正需要安塞腰鼓这样的激情,这样的奋斗和力量。黄土高原上,虽然闭塞,却积蓄着最奇伟的力量,而我们国家,也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灯笼》的前半部分,是作者个人的回忆,然而当我们看到最后两段时,作者的那种隐藏的感情也即将爆发了。这篇写于30年代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情。作为一名文人,眼看国家残破,眼看国家衰亡,怎能坐视不理,怎能忍得下去?然而自己不是一名将军,不是一名武将,只能在古人的驰骋疆场中充满怀想: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哪怕是一名卒子也好,也总好过我这般痛苦,这般无奈啊!当我们欣赏散文的笔法,赞叹作者的文思时,一定要体会作者这种情感的陡转和升华,体会到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爱国情怀是一个人最本真的情愫。从古至今,祖国都是个人最坚强的后盾,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也需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感受这种激情,传递这种情怀。因为,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