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从此神采飞扬 ——浅谈统编教材背景下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
cuixinling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34
浏览

让语文课堂从此神采飞扬

——浅谈统编教材背景下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

 

河南省禹州市教体局基础教研室  王中美

 

【摘要】语文课堂如何做到学生积累扎实丰富,学生活动充分高效。必须关注自身教学理念的丰富,对教学文本深入解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与提升维度;关注统编教材中每单元的“单元提示”,每课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关注课后习题的使用与创新;关注活动中给学生有效的训练“抓手”。老师要冷静地站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商讨,含蓄地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扩展。

【关键词】解读  关注   单元、预习提示  习题   抓手 

 

一个月前,在浅井镇中心校听了一节课,老师讲的是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节讲读课。老师采用"永威模式"进行教学,有三次先学后教——第一次比正确朗读课文,第二次比正确划分段落,第三次比正确填写课后习题一中的表格,三个活动分别用时14分钟,5分钟,11分钟。总体看来,课堂有板块儿意识,能够大气地给学生读书填表格的时间,但是细看来,14分钟只比了正确朗读,没有字词的积累,也没有作者信息等铺垫;学生朗读只评价了声音洪亮与否,流畅与否;课文层次的划分的活动中,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动笔的时间;11分钟填写表格,老师最后却没有验收……很明显,这节课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有几处落到了实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真正收获了多少知识与能力呢?结果不言自明。

余映潮老师认为,一堂好课设计的理性标准是充分有效利用课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关键在于课堂活动,通过集体训练,积累训练,技能训练,当堂训练,动笔训练等,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有收获,让学生大有收获。

那么老师在课前如何预设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又如何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呢?我们先来看看余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个课例。

上课伊始,余老师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及时纠正学生“遂”字的发音错误,在铺垫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章的写作背景、课文艺术成就“神品”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有味地朗读;二、有味地分析;三、有味地欣赏。第一个活动又有三个层次: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教师预设的朗读角度,各个朗读的层次,教师有目的地示范,特别是第三“读”中节奏变化之美的体会,让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朗读的能力。再看“有味地分析”这个活动,老师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变形”,又不点明如何“变形”,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挑明可分为两层,三层或四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在学生各抒己见的时候适时规范语言,最后明确可按叙事、抒情分两层;可以按记叙、描写、抒情分为三层;还可按起、承、转、合分四层。 "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课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在第三个活动"有味地欣赏"中,老师让学生谈课文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一词、一句、结构、层次、描写手法,情感等方面,这种设计很有特点,不是大的宽泛的问题,而是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教师指导得法,学生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所以整节课学生的活动是充分的,学生的收获是巨大的!

反观我们的课堂,如何做到学生课堂知识积累扎实丰富?学生活动充分高效?我认为必须要具体做到以下关注:

一、关注自身教学理念的丰富,对教学文本深入解读。

余映潮老师说,他的每一个教学设计和教学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非常关注利用课文进行学生能力训练活动的设计,他说,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美妙的教育教学资源。谁对教材有深刻的研究,并善于利用教材的资源,组织学生的阅读训练活动,谁的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与进步。

黄厚江老师认为文本阅读要尽可能以一种空白的心态面对文本,不带任何现成结论和框子进行阅读。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仔细地阅读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

例如余老师在《金色花》的教学中,把文章最后一句话理解为母子二人同时说出了“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句话,母子之间的默契,和谐等美妙的情感一下子就引发了所有听课者的共鸣。这就是深入解读。

我们老师要关注教学文本的研读,善于把藏在 “文本冰山”下的东西给挖掘出来。

二、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与提升维度。

余映潮老师认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丰厚的语文积累、阅读赏析的能力、语文应用的技能、真挚向善的情怀。

这四个方面表现出了我们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提升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我们课堂活动预设的方向和落脚点。俗话说“挑一挑,摘个桃儿”。就是这个道理。课堂活动一定要在准确地把握学情之后有选择性的进行预设。余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先读——再析——后赏”,老师预设的活动是在学生知识能力当时背景下的层层递进,是步步为营的。在活动的过程中是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和学生对话,又能够站在教师的高度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高效的引领,从而让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真正有所思,真正有所悟,真正有所得。

三、关注统编教材中每单元的“单元提示”,每课课文前的“预习提示”。

统编教材中的“单元提示”,每篇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既显示了相应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还对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说明,我们要依照这些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将据此预设。

例如八上第四单元“单元提示”: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学习这个单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背影》一课的预习提示:默读课文,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情感,看似平坦,极具表现力,阅读时要注意反复咀嚼,仔细品味。

所以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实践活动:

(一)教学铺垫:1.这是一篇演绎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2.  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关键在于它“特定的背景”,“典型的画面”和“感情的变化”。3.积累词语

这个部分是学生的积累过程,关注学生及时地记录。

(二)三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体会特定背景的作用。

学生活动:请大家找出文章中有关背景描写的句子,仔细阅读,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觉?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感受,再用合适的语调朗读。活动一是为后面的两个活动铺垫。

活动二  品读典型画面中的细节描写。

学生活动:请大家安静阅读这一段,细细的揣摩,把在阅读过程中关注到的有关“背影”的字词、句子或细节等圈画出来, 并在段旁的空白处做批注。时间3分钟 。  这个活动的着眼点在人物描写的角度上。

活动三  理解感情变化,体会父子深情。

学生活动:作者看到“背影”流泪了,那么,在父亲为送儿子踌躇犹豫的时候,在父亲一路上再三嘱咐的时候,在父亲忙这忙那的时候,作者是有怎样的想法?在前文中能找到吗?画出相关句子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想法和现在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这个活动的着眼点在感受父子深情和体会文章平实而又饱含情感的语言上。

四、关注课后习题的使用与创新。

《背影》课后作业第五题: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又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根据这个作业,我在《背影》课堂教学后,布置学生“课后小练笔”——写写父母的“迂”和自己的“聪明”,写成7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省教研室丁亚宏老师说这个作业布置是对课后作业的创新使用,非常好。

五、关注活动中给学生有效的训练“抓手”。

余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有效与否是看活动能否让学生学到运用语文的能力。问题在那里了,学生怎样的思考和表达才是“对路”的呢?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的引领才能不跑偏,学生的表达需要教师的示范才能准确规范。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训练“抓手”,让学生有一个能扶着站起来的“拐杖”。

还是在《背影》教学中,让学生批注“背影”典型画面时,我在给出了问题的同时,又给出“示例:  我从对父亲外貌描写中的“黑”“深青”两个词,读出父亲在守孝,也体会到父亲当时生活的艰难。” 学生在回答问题是都自觉地套用了“我从……描写中的……(哪个字、词),读出了……”

又比如余老师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每个层次岂不也是朗读的“抓手”?

教学的最高层次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有独自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才会有异彩纷呈的课堂氛围。还有老师要冷静地站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商讨,含蓄地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扩展。

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有效设计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而生动有趣,神采飞扬!

 

参考文献:

《余映潮老师谈中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

《我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余映潮著

黄厚江.《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J].语文学习,2007(10)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