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切入,上好课内自读课
cuixinling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32
浏览

多角度切入,上好课内自读课

 

禹州市教研室 王中美

 

摘要:多角度切入阅读,及教师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全方面的把握,从主题、内容、人物形象、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课文进行独到的分析。已达到个性化阅读、有创意地阅读、有目的性地阅读的目标。从而最终让学生在自读课上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多角度  个性化阅读  自读课  教学设计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和我一样的体会:只要一上公开课,不论哪一年级,大多数老师的课堂就是相对固定的套路:讲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等,步步细抠,几乎全都是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根本就没有讲读课和自读课的明显区别。

我们许昌地区七年级自去年开始使用了统编教材,一年来,老师们通过新教材培训,以及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都渐渐熟知了“双线组元”、“三位一体”、“多文本阅读”、“1+X”等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纵观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册教科书,“自主阅读”俨然成为了本套通编教材一以贯之的理念,特别是八上教材在“自主”方面的要求更是有所提高。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特别是如何上好课内自读课,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

笔者认为第一等要务就是脚踏实地地做好自读课文的教材研读。

余映潮老师在《我的语文教学主张》一书中说:确保语文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地多角度地课文研读。教材研读,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础,教材研读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

于永正老师说:“钻研教材是备课、上课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教材钻研好了,教法往住随之也有了。”

那么,教师认真地进行课文研读,多角度切入进行教学设计,也正是上好课内自读课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我们来借八上教材梳理一下统编教材中自读课的编写变化。

(一)自读课文的比例有所提高,每个现代文单元都安排两篇自读课文(七年级为一篇),文言诗文单元也有自读课文,活动探究单元的课文则都设计为自读课文。

(二)两篇现代文自读课文中有一篇不设旁批,只有阅读提示,更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依靠自己的力量。

(三)课后练习、阅读提示中推荐的阅读篇目数量有所增加(文言文课文也有推荐阅读篇目),类型也更丰富。

其次,我们也要深思一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阅读的一些新理念:

独立阅读——“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多重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有创意的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多角度切入阅读,及教师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全方面的把握,从主题、内容、人物形象、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课文进行独到的分析。已达到个性化阅读、有创意地阅读、有目的性地阅读的目标。从而最终让学生在自读课上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下面我将 “比葫芦画瓢”,学习余映潮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对《昆明的雨》进行几个不同侧面的解读与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是统编版八上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内自读课,没有旁批。这一单元五篇散文既有写人记事的《背影》,托物言志的《白杨礼赞》,又有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抒情性散文《昆明的雨》。凸显了统编教材“一篇”到“一类”教学理念 ,情感哲思类的散文教学应该把品味语言、理解写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写人记事散文《背影》和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教学重点应放到课文语言品析上。所以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阅读提示来读。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的…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一一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由此阅读,我们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于是课堂上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说说本文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景、物、事?

(二)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全文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整体把握。

     二、品味语言  感悟情感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年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帯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強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

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第一段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第二段句子中的“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第三段则是比喻形象,对比鲜明,调动你的想象力,以及各种感官,如见“干巴菌”其形,如尝“干巴菌”其味。最后“?!”同时使用,表达了及其丰富的情感。

汪曾祺在他的《自报家门中》写道:“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于是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朗读加以品味。特别注意在学生交流展示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尽量不做过多的点评,重在引导、启发。

三、结构之美

在文章的第3自然段和最后一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

假如我们把这第3段去掉,文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开头就变成了这样: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画面和题字介绍之后,直接转入我的回忆,比较突兀。

如果加上呢?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这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独立成段,既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又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照应了题目,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

四、比较阅读

课后阅读提示中还有这样一段“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再找几篇(如《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

如《故乡的食物》下面几段: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又如: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野鸭的吃法通常是切块红烧。清炖大概也可以吧,我没有吃过。野鸭子肉的特点是:细、“酥”,不像家鸭每每肉老。野鸭烧咸菜是我们那里的家常菜。里面的咸菜尤其是佐粥的妙品。
    读了以后我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汪先生谈吃的似乎格外在行,但仔细琢磨之后会发现,他其实是借故乡的食物代表了自己味觉的记忆,协助自己挽留日渐淡隐的故乡。

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一节《汪曾祺的“吃货”情结》的对比阅读课,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推荐文章,要求学生写出文中的食物种类及特色,特别摘录描写食物的美句,在课上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们自己模仿描写自己最爱的美食。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纷呈的,高效的,实用的。

其实,自读教读都属于课内阅读的范畴,但如果将二者加以比照,我们会发现自读课文更侧重于学生自主的阅读,其文本的典范性上轻于教读课文,但其在阅读方法的代表性上又强于教读课文。教师如果能够多角度地研读文本,也会引导学生们多方面的自主阅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主体需求,针对性的指导监督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读效果。

一、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代表制定学案下发学生,教师负责维护秩序,学生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可以不受限制的提出各种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解决,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可以由学生来确定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结合教读课的学习,自己对课文进行结构的梳理和情感的把握。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每个中语人要先做读者,后做教师。

特别在自读课的教学设计上,先自主地多角度地研读教材,从多方面发现教材的美感。

在这方面余老师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余老师对教材创造性艺术性的研读,融入了他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着他独特而深厚的学识、修养,也是他颇具个性魅力的教学艺术。而他的切入点正是研读教材。

让我们每一个中语人都能够在余老师的带领下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把自读课上的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余映潮:《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肖培东:《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

王本华:《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设计与教学实践》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