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许昌新区实验学校 张瑞芳
2018年9月,我有幸成为“余映潮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并参加了在许昌市一中举行的揭牌仪式,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飞天凌空》和《金色花》两篇文章的现场授课,再次感受了余老师那朴实、大气、充满智慧的课堂气氛,令我回味无穷。尤其是余老师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和课堂对话技巧,更是让我叹服。下面就以《金色花》为例来谈一下感受:
一、余老师对文本解读独特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说“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而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前提。现在,很多教师备课时总是依赖教参,唯教参是信,缺乏对文本钻研的能力和精神,这样的教师就成了教参的奴隶,学生灵性的桎梏者。其实教师只有自己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才能与文本的作者实现情感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才能把握文本精髓之所在。余老师的课堂亮点就凸显在他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并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余老师在执教《金色花》一课时,对文本的解读是独特而深刻的。
在“尝试:精巧的品析”环节,余老师请同学们思考:《金色花》起笔和结尾之妙。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感悟诗句之后,带领学生反复品读最后一句“我不告诉你,妈妈”,指出这句话是妈妈与孩子同时说的话,表现了母子二人心灵相通的默契,是特别温馨的细节,话中饱含的母子深情,令人动容。这是我从未体悟到的层面,而余老师却捕捉到了文本中我们都没有解读到的内容,触及到了别人没有达到的深度,用他的学识与眼光对教材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惊叹佩服。
二、余老师的课堂点拨有总结提升性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教学的本质意义是交往与对话。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对话,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一系列互动的外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巧妙地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教师诚恳、恰到好处的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维的最好鼓励,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最好调节,也是教师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的最好体现。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金色花》一课的课堂对话,既有对学生进行学识的引领,更有提炼上升,把学生的发现提升到更高层次上,具有无穷魅力,值得反复琢磨。
在“探求新鲜的知识”环节,余老师给学生的任务是:品析由《金色花》的抒情味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手法。出示任务后,余老师给学生做了提示:如想象,如第二人称,帮学生打开思路。学生静思、批注后交流:
生1:作者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抒发对妈妈的爱。
师:作者用物象来抒情。
生2:“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这一段话作者用金色花的香气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师:这是用一段话来抒情。
生3:我在妈妈沐浴后、看书时、傍晚时陪着妈妈看书,看着妈妈工作,表达对妈妈的爱和依恋。
师:这是在具体场景中抒情。
生4:“我”变成金色花,在树枝上跳舞,看妈妈着急找我,偷笑。
师:用童趣来抒情。
生5:“我”三次变化成不同的样子陪着妈妈工作,给妈妈玩捉迷藏。
师:这是用反复手法来抒情。
生6:诗的结尾,“我”和妈妈的对话表现出妈妈对“我”的爱。
师:用想象中的对话表现母子之情。
生7:“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用语言表达感情,妈妈对孩子说的话饱含着妈妈的爱。
师:“坏孩子”好像贬义,实则充满爱意。
然后,余映潮老师展示总结的内容,让学生记录:
1.撷取秀美的物象来抒写心灵;2.想象美好,从儿童视角来抒情;3.“我”,本文的抒情主人公;4.画面生动,展现着场景和情节;5.在“反复”中抒情。
表达技巧:1.“假如”一词,往往在诗文中引领着抒情;2.“第二人称”常用“独语”的方式抒发深情;3.用问句抒情。
整个课堂对话过程,余映潮老师一直面带微笑注视着学生,耐心倾听,总结、提升每位学生的发言内容,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拔高。他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在启迪学生的智慧,彰显着他知识的厚度和研读文本的深度。余老师课堂的教学对话,激活了学生,激活了教材,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吸引着我不断学习、不断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