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点、线、面”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有思
许昌市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 李俊龙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的准备其实就是“点、线、面”的结合,即在课文研读、教学创意以及教材处理中寻求点的突破、主线设计以及整体把握,合理的处理这三个方面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精准,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疏而不散、散而不乱,更能在整体上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课文研读 教材处理 板块设计
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以及培养各项能力的基础性手段。《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有效地开展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语文阅读教学,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的重点。
《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以下简称《主张》)是余映潮先生阅读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积累,他形成了“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为阅读教学设计的理念;以‘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为阅读教学常规;以‘思路明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评点精美’为阅读教学风格;以‘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为阅读教学个性和特色。”的阅读教学理念体系。通读《主张》一书,笔者认为,无论是在课文研读、教学创意、教材处理的基础性阶段,还是在板块式教学思路、主问题的设计以及诗意手法的选取方面都体现出“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但限于篇幅和本人的水平,文章仅选取部分内容加以解读。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点”
所谓“点”,是指在阅读教学准备的各个阶段,都要选取适当的点作为突破口或深入研读的内容: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课文的研读,当然,这种研读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基础之上,这其实是“面”的内容,但是,一节课的展开不可能从面进入,更不可能进行全面的解读,这就需要教师选取适当的“点”进行突破。既要有展开课堂的“突破点”,还要有重点深读的“中心点”和课堂收尾的“升华点”;不仅要有理解文章立意的“思想点”,还要有学习文章描写和表现手法的“技能点”。这些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所要求的内容。而《主张》在第一章“别出心裁研读课文”中就提到了这些“点”的选取,如“探秘段式和句式的世界”,通过“对文章的‘段’进行思路、结构、层次、脉络乃至手法的分析与提炼”,即是对文章某一个段进行分析的选取;另外,对句式的研究与欣赏也强调在课文研读中选取具有特点和反映教学目标的句式进行。这些都体现了“点”的选取。至于这一章当中“深度文章的一个点”、“多角度反复赏析”等等都建立在对“点”选取的基础之上,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另外,在课程准备的其他阶段,“点”的选取也非常重要。如第三章“教材处理的生动手法”提到的“文意把握,选点突破”、“课中设比,精细研读”等等都是对“点”的设计和展开。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线”
写文章要有清晰的线索,课堂教学设计也应当如此,如何用一条连贯的线索串联起一节课所涵盖的“点”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考量。一堂课如果缺乏明确的线索,就容易沦为杂乱无章的拼盘,即使教师觉得自己很有条理,学生也感觉不出自己在学什么,更遑论教学效果了;但是,一堂课即使教学主线很明确,但一板一眼按照教案进行,不关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这种单向讲授就容易成为“闷课”,学生思维活不起来,教学就成了“复制”,即把教师的理解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是无效或低效的。
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主线,既要涵盖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点”,同时还要考虑到学情、课堂气氛调节、师生及生生的互动等环节。即教师“思路清晰”、学生“活动充分”。在《主张》一书中,教学准备的各个环节都凸显了对“线”的思索。如第三章“教材处理的生动手法”中,提到的“朗读为线、分层品析”就是对“线”的考虑,书中提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个灵魂多姿的教学细节。”同时提到,“将朗读指导或训练设计成若干步骤,穿插在课文阅读分析的几个步骤之中,此时的朗读就成为一条教学线索。或者说,在每一步的阅读品析之中,都有朗读的身影出现,使朗读成为连贯课堂教学的一条线索。”在运用“朗读”这条传统主线的同时,进行层次品析,巧妙穿插,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显得更加灵动,正如《主张》所说“使课堂阅读教学表现出一种穿插之美,一种节奏之美。朗读与品析相互交织,用诗意的手法形成了诗意的课堂活动。”
阅读教学“线”的设计当然不止这一种,更不只存在于教材处理一个环节。在研读课文阶段,就可以“多角度反复赏析”;在教学板块设计中可以确定教学思路,在主问题的设计上也可以层层推理、循序渐进。这些都是阅读教学“线”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体现,而评价一节阅读教学课的成败,“线”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面”
好的教学设计要注意“面”的架构与建设。这里的“面”其实包含了几个层次,从小往大说,首先是课文本身的“面”,包含了课文教学目标所包含的知识点、学习技能的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以及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其次是课文所在单元的“面”,一个单元所包含的几篇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个单元教学的设计等等;再次是整册课本甚至一个学段课本的“面”,根据新课标,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要求,如何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考虑到该学段总的目标与要求,也是教学设计要注意的“面”;最高层次的面当然就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面”。不同的“面”有不同的考量,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都有对各个“面”的考虑在内。作为一个完美的教学设计当然应该考虑完整,但对于教师而言更重要、更直接的是对每个单独的阅读教学过程“面”的掌控。
《主张》更多考虑的是每一次阅读教学“面”的建构。如“别出心裁研读课文”中“读出课文内容的‘集合’”、教材处理中的“一文为主、多文联读”、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设计等等都体现出了对“面”的思索。以“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设计角度”为例,余映潮老师,提出了“教程清晰”、“线条简洁”、“重点突出”、“活动充分”、“能力训练”、“教材处理”、“课型创新”、“情境生动”、“课时需要”、“综合复习”等10各方面的设计角度,这些角度应该是在教学思路设计中全盘考虑的,只不过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偏重。这些思路的提出看起来是一个个“点”的说明,但整体上恰恰是对阅读教学“面”的把握,所以“与教学点和教学主线相比而言,‘面’是隐性的、潜在的,它的外在呈现可能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但究其内里,量和质的水平差异是模糊的,很难用客观标准来判定。”笔者甚至认为,如何在一节课中体现对课文甚或更高层次“面”的设计和掌控,是判断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点、线、面”理论在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或研究很早就有,但大多集中在学科整体和学习过程的始终,或者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课堂处理的“点、线、面”的结合,但事实上,在每一次课程准备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的结合,从《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结合不仅仅体现在不同阶段的纵向结合,而且体现在同一阶段中横向的结合。
阅读应该是快乐的,但如果缺乏有效的阅读教学,我们感受阅读的快乐必然会大打折扣,我们追求合理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其实只是希望能够教会学生更多的感受快乐的方法。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有很多方式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重视“点”的选择、“线”的编排、“面”的建构,肯定是追求有效教学、优质教学的第一步。感谢余老师,多年来的教学研究,“更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力图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接受的教学经验,力图为提高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水平做一些教学艺术的普及工作。”这样的初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也是我们“体会到了更多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道理”。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于漪,刘远.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③陈雅风.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价值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④王其勇.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⑤吕新辉.抓住语文教学设计的“点”、“线”、“面”[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