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课堂活 许昌市二中 鲁梦红
cuixinling发起了2019-07-24
1
回复
28
浏览

源头活,课堂活

 

许昌市二中 鲁梦红

听了几节余映潮老师的课,又观摩了其他几位同仁们的精品课。发现了一个共同点:老师们循循善诱,学生们步步出彩,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思维碰撞下精彩不断,圆满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这就是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同样也是学生不断展现精彩的课堂。那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怎样保持这种精彩,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实践中去呢?

首先,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

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这个意识:教学是学生、教师相互协作完成的任务,但最终的完成者是学生。所以,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牢记的意识。当学生明确了自己“主人翁”的学习地位,他们就会把教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唤起他们的内在动力,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另外,老师也应该时时刻刻谨记自己是引路人,而不是包办者。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强制他们,而要学会适当地放手。毕竟,我们的学生已经是初中生了,他们已经逐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正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适当放手,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展示会更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语文教师教学手段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才能让学生高度积极投入,取得理想效果,是我们语文课堂的重要问题。

“教无定法”,语文课堂教学是灵活的,灵活的教学方式,会有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学的源头活跃了,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获。

那么,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 教学组织模式要灵活,教学活动要丰富。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语文教师也可组织多种教学模式。如适当地开展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阅读交流等学生参与度高的形式,由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吸引学生组成各学习小组参与,并且给学习小组划有激励措施,让他们存在竞争,学生们之间的互动程度和参与程度要远超过传统的教学模式。

     举例来说,我曾听过许昌市名师徐晓伟老师的一节课《父母的心》,他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以一部课堂情景剧的形式把这篇文章演了出来。有演员,有旁白。表演的同学声情并茂,即使没有台词,也把那种孤苦无助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讲台上演的精心,下面的观众也倾情投入,也根据抛出的问题,不断结合文本来表述自己的感受。一节课下来,全员参与,精彩不断,我想这样独特的讲课方式会深深印在他们脑海中,成为一份美好的语文学习记忆。

   同样,我们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呢?对于这篇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习,或表演,或辩论,激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力,课堂效果会不会更好些呢?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这样安排处理,老师可在讲课过程中随时抛出小争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而有序有物的课堂讨论,为学生创设了积极的语言交流氛围,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进来,并能畅所欲言。

   (二)问题设计要精心,便于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求知。

俗话说得好:“兵在精不在多”。同样表现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在精不在多。想把一篇文章讲精讲透,使每位语文老师的心底愿望。但我们往往会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学生掌握的浅而印象不深,并且长时间下去,效率不高且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倦怠。

以这次我试讲《三峡》为例。虽然我多次听过余映潮老师的精品课和讲座。但在余映潮老师面前将则是第一次。出去紧张之外,我更在绞尽脑汁怎样把这篇课文出彩同时讲全面。因此设计了了好多问题,但在第一次教学设计的时候,余老师就说没抓住点,但是我还不以为然,结果到讲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第一次试讲时,时间不够且毫无次序。我开始大力删改,但总想着文言文应多一些理解记忆的地方,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到展示时,毫无出彩之处,学生也是有劲使不出来。再听余老师点评,我才知道在问题设计上有点和没点的区别有多大。

好在叶老师并没有放过我们,她让我们讲过课后,再次修改,再讲一遍。等到第三次再讲《三峡》时,我就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血淋淋的改动,课堂问题就只剩下赏美一个点了,并且调整了教学思路,整个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东西却并不比面面俱到,却需要两三节课掌握的东西少。

抓住课文的“点”,以点带面,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可称为“点”呢?它往往指一篇文章中的模糊地方、动情地方、疑难问题、美点等,也可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明确的问题在刚开始更易激起学生的注意,也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第三,课堂,是师生携手谱就的华章。

我们在观摩余映潮老师的课时,都有一个最大的感受,不管是上课的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与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这种美好的感觉源自哪里呢?

余映潮老师温文尔雅,大家风度,但面对名家,不管哪的学生却不仅丝毫没有紧张之感,反而在余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大胆展示,并且出彩不断。这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了。在课堂上,余老师言语温柔,态度和蔼,让学生感之可亲。并且在每位同学回答问题后,除了及时点评问题答案外,余老师都会都对每一位回答的同学郑重地说一声“谢谢!”试想,得到感谢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激动之余,被尊重的感觉油然而生,对老师的敬爱发自内心,怎会不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呢?学习积极性怎会不高呢?

所以和学生和谐相处,在加强与学生知识交流之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促进师生双方互动反馈,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首先反映在教师身上,教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埋怨、烦躁等情趣,会无形当中影响到学生,会遏制学生认知和良好情感体验的形成。反之,教师满腔热情,满腹激情,不断地表扬和鞭策,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呼唤出他们的情感与老师相应和。同样,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好感和信赖。特别是语文这种人文情感最为浓重的学科,当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地调动后,学习效果也会随之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四,课堂,是学生展示精彩的舞台。

有时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个 “怪”现象,老师讲的很是精彩,但学生往往较为沉闷,不知道配合也不懂得配合。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寻找问题所在。因为,语文课堂,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地方,它应是学生精彩的展示舞台。因此,在排除其他客观因素后,语文教师就应该着手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了。可以采取小组分工合作机制,根据学情不同,把不同的学习任务布置给他们,总之,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去,因为,这是他们的舞台。

在短短的一节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不单单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传给学生,我们要牢牢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在情感上激励他们,尊重他们,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本能情感,让他们首先在情感上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不是提起语文心生敬畏。作为语文教师,也要精心设计好每堂课,根据内容,根据学情灵活掌握,采用不同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都尽大程度地参与其中。同时,抓住文章的入手点,以点带面,在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提高品析欣赏能力。

而要做到这一切,根源在于我们教师灵活的教学观念,灵活的教学手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了,课堂才会真正活跃起来。而我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可谓任重而道远,但“路慢慢儿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坚持下去!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