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主义”精神品读《诗经》
—— 读《诗经》有感
文殊三中 巩磊
《诗经》缘何被称之为“经”,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原因便是她的率性与天真。她可以让我们轻松的走进几千年前的社会,然后去参与他们的劳作、倾听他们的歌谣,这不仅是《诗经》的价值所在,更是我们该去品读的真谛。
一、为什么《诗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政治经济之变革
中国政治与文化变革之剧,莫过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2、当代生活之再现
由于“三百篇”是“为情造文”,所以具有内在的艺术魅力。即使是十分单纯的诗歌,如《周南·芣苢》这样一首采摘车前子的劳动歌,也自有其难以企及的绝妙诗意。王夫之说它“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所谓“自然生其气象”,方玉润有过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此诗之妙,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译而自得其妙焉。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从切身的生活感受出发,喜怒哀乐皆发自内心,如实写来,而不斤斤于外在形式的华美,赋予“三百篇”以淳朴自然的美质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这正是《诗经》鲜明的艺术价值之一。
其实《诗经》的产生没有课堂上讲得那样复杂、那样“高大上”,最主要的是“情动于中”。《诗经》很“草根”,但绝不是无病呻吟。它反映的是社会原貌,是当代生活之再现,有点像今天的“段子”,但比“段子”深刻得多。毕竟它是由古代的采诗官整理的。
二、世界上最早的人文精神产生于《诗经》时代
《诗经》,首先是它的思想性,其次才是它的艺术性。比如《击鼓》《蒹葭》《离黍》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语言有多美,而是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诗”=言+寺,用语言表示一种法度。凡是带“寺”的都与法度有关。寺院在过去是设在都城供官员暂住的地方。这也是“诗”最初的主要功能——不是用来欣赏的,是给周王看的。周王通过它来了解民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其实,最早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产生于中华民族,产生于《诗经》时代。
《诗经》中有一篇《郑风·溱洧》,这首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巳日一次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这首诗宛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这种未经桎梏的思想情感的表露,彰显了一种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也标志着对和谐、自由、平等的追求,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三、用原生态的生活眼光去自由品读《诗经》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诗中的人事物所涉及的地域在今天的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的东部,东至山东,北到河北的西南,南及江汉流域,那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历经两三千年的古诗,其情其意、其音其韵与其文字魅力让人着迷,不同个人的生活图画、不同事件的家国情怀,伴和着大自然的日月星辰、花草河流、雨雪黄昏跃然于文字间。从《风》到《雅》,从《雅》到《颂》,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人文,读之有心旷神怡、释放共鸣之感,亦有更多对古人的理解。他们的欢喜、他们的追求和他们的忧虑,与今天的我们又有多大的不同?
全诗最具生活风情的部分是《风》,收录了当时十五国的民歌。情爱嫁娶、亲情歌舞、采摘猎捕、车马送别、酒宴农事等等场景片段一一呈现。诗者的情感或美好或沉重,有对爱、对劳动的吟唱,有对征役、欺凌的怨叹愤怒与祈求,读着心情也随之起伏。整部诗是先秦人们情感思想的真实写照,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情趣,社会构架伦理或多或少铭刻着他们的烙印,古人的追求与忧思不也正是我们的追求与忧思吗?
诵读这些文字,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享受。古人在物质生活远不如今,且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用他们的才情文笔留下了光彩夺目的诗篇,犹如一坛老酒经久溢香。今天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原生态的生活眼光去自由品读《诗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