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境教学法
禹州市文殊镇第三初级中学 巩磊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就像是一出戏的“序幕”,是教学艺术中的重要环节。设计精当的教学导入犹如一把启开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导入应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要联系学生实际,要新颖有趣,形式多样,语言简洁。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堂的导入更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情境导入法就是选用语言、设备、环境、音乐、绘画等手段,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如何才能在实践中运用好情境导入法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关于诗歌
在讲授《蒹葭》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因此我在设计导入时,就紧紧围绕“意境”做起了文章。
时间,我选择了深秋时节的一个清晨;环境,烟雨蒙蒙;背景音乐,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背景图片,野外大片枯黄的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河对岸一白衣女子在苇丛中若隐若现。我还没有开始讲课,九年级的孩子们就已经被这“意境”所征服,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仿佛感受到了些许答案,或许他们的心早已回到了几千年前那个寒冷、凄清、迷蒙的清晨,抑或他们俨然就是诗歌的主人。本节课,孩子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上课,但是他们却在潜移默化中收获到了教育的真谛。
二、关于小说
在讲授《麦琪的礼物》之前,我们一定要先明确课文的创作背景。19世纪的美国资本主义垄断正在急剧发展,企业和工厂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加大了对工人的压榨,社会的贫富悬殊越来严重,而作家欧·亨利的妻子正是在这一时期去世的,《麦琪的礼物》是对妻子的愧疚与思念的见证。在创作动力源泉上来源于对美国底层社会生活的解剖和反映,尤其是对于美国贫富悬殊的一种揭露,并将这与爱情、亲情以及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联系起来,尤其是在作品的整体艺术表达中,这些都源于欧·亨利对妻子的缅怀。因此我在设计导入时,就在文章的背景上做起了文章。
大背景:19世纪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统治下赤裸裸的“吃人”社会,小背景:德拉和吉姆简陋的住宅。以这两个背景为切入点导入课文,学生可以轻松的把主人公放入里面,仔细研读之后,孩子们懂得两人的真挚爱情属实不易,在此背景之下就尤显珍贵了。孩子们也发现了,在欧亨利的作品里面,总是能看见希望之光,无论描写的是如何黑暗的背景,结尾总是出人意料的惊喜,我认为这就是对“欧式结尾”最美妙的解读。
三、关于散文
在讲授《三棵树》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弄清课文的象征意义。在文章中,树是作者的梦想与追寻,是作者生命中深情向往的一个遥远的所在。作者寻找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这个过程艰辛而漫长。课文展现了最真实的人生状态——人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痛苦与快乐交织,缺憾与圆满相随。面对充满痛苦与缺憾的人生,人们都应怀抱永不逝去的希望,永远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在痛苦里寻快乐,向缺憾处觅圆满,这就是课文所揭示的象征意义。因此我在设计导入时,就在文章的象征意义上做起了文章。
作者对“三棵树”地名的怀想,引发了一个少年想去探寻的远方,那是一个充满好奇与幻想的未知世界。那个叫“三棵树”的北方终点有着怎样的风景异于我南方的故乡? 同学们有过这样的怀想吗?此时,孩子们的激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作者小时候有过“怀想”,为此他甘愿付出一生去追寻,哪怕是痛苦,哪怕是缺憾。孩子们也有这种“怀想”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不亦乐乎,没有实现,不要怕,作者不也是一直在苦苦追寻吗?面对充满痛苦与缺憾的人生,我们就应怀抱永不逝去的希望,永远不放弃的梦想。在痛苦里寻快乐,向缺憾处觅圆满。此时,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课文的象征意义,也学会了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其实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实则就是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就是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容器”来看待,也是把新课标落到实处的反应。学生在这样丰富真实的环境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主要的是激发起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