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研读文本,让课堂“货真价实”
cuixinling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28
浏览

长葛市第十九初级中学   杨书贞

[关键词] 《愚公移山》   多角度   研读    充实
[摘要] 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进行细腻深入的多角度教材研读。“多角度,反复”研读教材,是最基础的一种教材处理方法,有助于语文教师完成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这种教材处理的着眼点是:关注文本,突出文本本身价值,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话题,在有步骤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进入课文,反复理解课文,反复品析课文,提取优质的教学资源,让课堂不仅有趣,而且实用。本文以《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为例,从课文诵读,人物形象品读,手法探究,重点突破, 学生收获等多个角度研读文本,以提升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多角度研读古文,有助于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语感,发现文章章法,品味语言妙处。“研”字,左“石”,右“开”,意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既然是研读,就不是两三遍的阅读,不是照抄参考书的略读,而是独立安静的深入到课文内部,发现文本的妙处,形成个人正确独到的观点。然后将自己研读的信息,加以整理,汇成合理的教学设计,呈现于课堂。教师理解文本需要反复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接受过程同样需要。教师不是把自己的见解,生硬的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播下,通过品读,有条不紊的寻找知识,形成见解。
《愚公移山》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如果按照文言文朗读,翻译,讲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的的方式来组织本节课,生硬的翻译,固定的答案传输,容易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甚至产生愚公真愚的荒谬观点。我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一、朗读为线,层层品析。
朗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个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它可以让教学过程生动,形式活泼。
如《愚公移山》这节课中,朗读贯穿课堂始终。
活动一   朗读课文   读出节奏
1,读出课文节奏。
2,读出寓言的故事语气。
活动二    译读课文,读出层次,品味语气。
1、根据课下注释,自读文意。
2、同桌互讲文意。
3、读出文章层次。
4、读出人物语气。
活动三      重点朗读,品美点
1、出示智叟和愚公对话的两段文字,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
2、朗读,多角度品美点。
3、再读,寻手法。
此三次活动,穿插四个板块的朗读训练,连点成线,朗读就成了教学的线索,在朗读中,读出了文意,梳理了层次,品析了人物,掌握了手法。
二、巧设问题,品读语言。
本文语言精练传神,寥寥数语,令人回味。“本在冀州之南”“本”字设置悬念,引人深思。“指通”“达于”写出了愚公移山绝非一时冲动,思虑周全。“跳”表现了孩子的可爱,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遂”表现了行为的果断。“笑而止之”“笑”字传神的写出了智叟对愚公的嘲讽,挖苦,不怀善意。最为精彩的莫过于愚公强力反击的那段文字: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采用顶针手法,层层相扣,句式精短,语气强烈。生动的表现了愚公的不畏困难,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信念坚定的精神气概。
问题设置
本文用词精炼,人物形象突出,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重读部分和语气
我认为__________(字/词/句子)应该读出_________的语气,因为____________

(学生可从山、愚公,妻子,孀妻幼子,河曲智叟,操蛇之神,天帝等角度,抓住相关字、词,句把我朗读语气,找寻原因,品味语言妙处,初步分析人物形象。)
此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品读语言之美,并且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令课堂妙趣横生。
三、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本文篇幅不长,但是文章涉及的人物过多,家人,妻子,孀妻弱子,智叟,愚公,操蛇之神,天帝。如果通篇诵读,一一概括人物形象及人物作用,会让课堂邋遢,问题破碎,重点不突出。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便至关重要。通过展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通过角色朗读,品美点,谈感受,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且分析的过程中依然围绕愚公这一主要任务分析作用。
问题设置
出示智叟和愚公对话的两段文字,同桌俩人合作朗读。
做笔记整理,批注。

通过朗读这组对话,我们读出了___________,还读出了______________。
我们通过朗读这组对话中的___________(字/词/句),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
可从(内容、修辞、句式,语言,情感,人物形象,精神,手法)角度分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两段文字虽然只描写了愚公和智叟,两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人物对比鲜明,得出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结论。且山的描写,家人,妻子,孀妻弱子,操蛇之神,天帝等在文中的衬托作用问题,亦迎刃而解。
四、选取精处,品析美点
     本文情节接宕起伏,结构清晰,语言精美,手法独特,人物形象丰满,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泛泛而谈,便把握不好重点,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选取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多角度精心研读,品美美点,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最精彩的便是文章的高潮部分。组织学生朗读,设置合理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美点。
针对高潮部分的品读,学生可以从
采用顶真的修辞,句式紧密,层层相扣。
语言精练,非常有力度。突出了人物说话时的铿锵有力。
句式精短,便于读出人物说话时的情感
语气强烈,突出了愚公反击之有力,才让智叟“亡以应”
人物形象:
智叟:逃避困难,临难而退,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目光短浅,自私自利。
愚公: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积极昂扬,目光长远,心系他人。
手法:对比(人物形象)   衬托(河曲智叟亡以应)
精神:赞美,肯定。
五、动中有静,读写结合
   余映潮老师在高效课堂的5句话中提到:“课堂训练中必须要有集体训练,语言训练,精读训练,动笔训练,当堂训练。”动笔训练指课堂中的抄,记,写,评。高效课堂中要求,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不是热闹过后一无所获,必须是实实在在,让学生有收获的一节课。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动笔积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积累了重点字词,批注了字、词、句的赏析,整理重点段落多角度美点。
六、课堂小结,检测收获
在一节课的结尾,许多老师会自己整理一段美句,表演性的展示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看似华丽,却华而不实。不如巧设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能查漏补缺,拨错扶正。
在本课教学设计的结尾,再次呈现寓言的含义,强调其作用。
寓言故事: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从而达到劝解,教育或讽刺的目的。
那么这篇寓言,你读到了什么呢?
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的寓言,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用词精炼                面对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战胜困难
思路清晰                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面对困难时,那颗退缩的心。
富有浪漫色彩            决心和毅力是成功的基石
看似没有章法的一个问题,实则检测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美点的掌握和哲理的感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运用愚公精神鼓励自己,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名师们的书中,讲座中,一篇文章多达几十种的研读角度,令我惊叹,这些不仅与名师们反复、多角度的研读教材有关,更是与平时的积累相关。助读资料的整理收集,名师教学设计的研读,名师重点专栏的研究,都有助于我们年轻教师深层次挖掘教材资源,采用更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不仅积极快乐的参与活动,并且收获满满。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是我在聆听了余老师的课堂实录,相关讲座的基础上设计的。虽然也选择了板块教学,但是依然在活动的取舍上存在问题。期待在工作室跟余老师学到更多的教材研读方法。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